——賞析姚鼐行書長言對聯
藏書論畫
作者:汪 平
安徽省文物總店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安徽民間征集到一幅姚鼐書寫的行書長言對聯,九十年代初被鑒定為真跡,定為國家二級文物。姚鼐行書長言對聯(十二言對聯),紙本,縱157.5厘米,橫28厘米,鈐白文印“姚鼐之印”,朱文印“姬傳”。現為安徽省文物總店收藏。
姚鼐(1731-1815年),清代文學家。字姬傳,一字夢穀,室名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曾任禮部主事、鄉試考官、刑部郎中等職。嘉慶十五年(1810年)重宴鹿鳴,加四品銜。長於古文。晚年曾先後主講江南、紫陽、鍾山等書院,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姚鼐繼承了同鄉方苞、劉大、姚範的古文之學,成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對桐城派的文學理論有了新的補充發展。其既擴大了方苞的“義法”之說,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的統一,又繼承發揚了劉大的“神氣”之說,提出了“神、理、氣、味”與“格、律、聲、色”相統一的理論。同時,還概括曆代文章的風格論,發展了“陽剛陰柔”相反相成的美學觀。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所編的《五七言今體詩鈔》《古文辭類》流傳極廣。姚鼐的散文簡潔嚴整,紆徐明潤,其代表作有《登泰山記》《袁隨園君墓誌銘》《遊媚筆泉記》等。
姚鼐行書長言對聯上聯為“卜宅麵清江鳩杖春風長閱世”,下聯為“讀書敦素業蚌胎明月足傳家”。此聯自題為“瀟灑翁少嚐讀書吾邑,嚐為餘雲,其同筆研輩。皆餘故知然,越今喪亡盡矣,獨翁年逾七十,而體健如兒時,又有俊子,此必天所也。臂痛瘦書為勉,作此聯贈之,乾隆甲辰(1784年)十一月冬至日,桐城惜抱居士姚鼐題。”
姚鼐不但在文學上是桐城派的領袖,書法上也頗有造就。他晚而工書,專精王獻之,為方寸行草,宕逸而不空怯,其半寸以內真書,潔淨而能態肆,多所自得。有論書六絕句。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國朝書品中特別提到姚鼐的行書,稱之為能品。姚鼐的書法先師於董其昌,得其神髓,後法於王獻之,得其神韻,包世臣的書法列其於妙品之下。時人馬其昶曰:“涇縣包世臣善評書,推鄧山人、劉文清及先生(姚鼐)為國朝第一,故先生非獨詩文美也,其翰墨亦絕為世重。”包世臣曾題惜抱跋法帖後雲:“姚老之書充悅如是,而洞達之神奕奕可當奇觀,此帖可得,此跋不得也。”又題雲:“次日臨姚老之書一過,乃知此老書,深於北魏,略參河南少師之法,宋元惡習,無所粘染,直當與玄宰抗顏,非但方行今日已也,為之歎絕。”姚鼐在清代“桐城派”文學中擁有特殊威望,加之其在書法又擁有“國朝第一”的崇高地位,又為“絕為世重”、“為之歎絕”、“已不可得也”,故為後人收藏他的作品甚少。另世人在評姚鼐的繪畫作品,則是“偶作山水,士氣盎然”。曾擬唐寅山水卷,丘巒參互,筆墨蒼雋,自題雲:“擬唐六如原本,聊以自娛,不可使我人見也”。鑒於此,他的畫傳於民間絕少。
姚鼐的行書長言對聯,是我們研究其書法藝術不可多得的寶貴曆史資料,同時也是一件珍貴的曆史文物遺產。(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