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趣盡在筆墨間(1 / 2)

——吉林省博物院藏王雪濤繪畫作品賞析

藏書論畫

作者:閆立群

王雪濤先生是我國現代卓有成就的花鳥畫大家,他勇於進取,變革求新,其小寫意花鳥畫在當代畫壇獨樹一幟,為我國花鳥畫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先生筆下的花鳥繪畫作品,充分展示了大自然“萬卉同春,百鳥爭榮”的景象,為當代花鳥畫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人們對他的作品常用“一見鍾情,百看不厭”來形容,這足以說明先生是一位有著廣泛社會影響且雅俗共賞的藝術大師。

王雪濤(1903—1982年),原名庭鈞,後更名雪濤,字曉封,號遲園,常用齋館名為瓦壺齋。河北成安人。曾師從於齊白石、王夢白、陳半丁等近現代著名畫家。先生繼承宋、元、明、清以來諸家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擅長小寫意花鳥,尤工草蟲,喜作小品,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肖,色調鮮豔明媚,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先生在創作上主張“師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體,學先人為我所用,不斷創新”。畫法上工寫結合,虛實結合。他善於描繪花鳥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活潑生氣,又精於表現畫家的心靈感受和動人想象。先生注重寫生,尤善於描繪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蟈蟈、天牛、青蛙、蜻蜓、馬蜂等,皆栩栩如生,引人喜愛。先生還善用靈巧多變的筆墨,色墨結合,以色助墨、以墨顯色,在傳統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畫法講求的色彩規律,以求整體色彩對比協調,為畫麵增添韻律。先生還以自我心靈對自然界的獨特感受,準確地把握動態中的花鳥,並且能在情景交融中體現出轉瞬即逝的情趣。正因如此,他筆下的花鳥蟲魚,刻畫細致入微,鮮活多姿,生動可愛,情趣盎然,擺脫了明清時期花鳥畫的僵化程式,創造了清新靈妙、雅俗共賞的鮮明風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先生的花鳥繪畫已達到一個藝術高峰,至今無人出其右。

王雪濤先生的繪畫作品以寫意為主,不拘一格,筆墨灑脫,神韻畢現,植根於傳統,又具有現代氣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先生創作於不同時期的花鳥畫作品,現擷取部分精品佳作與大家共賞。

牡丹雍榮華貴,美豔絕倫,一直被人們視為富貴、吉祥、幸福、繁榮的象征,曆來文人畫家以牡丹為題材寫詩作畫的很多。王雪濤先生筆下的牡丹,神態各異,生機勃勃,美豔卻不落俗套,有著令人愉悅的審美情趣。此幅《牡丹圖》(圖1),以小寫意筆法繪牡丹斜曳而綻,花姿綽約。整幅作品構思精巧,布局嚴謹,花葉扶疏,穿插有致。紅花美豔端莊,綠葉生機盎然,莊重而飽滿的畫麵,別致而耐人尋味的意蘊,展示出牡丹花欣欣向榮、繁榮茂盛的風采。

紅花墨葉是王雪濤一貫喜用的繪畫風格,此幅《牡丹圖》(圖2)摒棄了以往那種“雍榮富貴”、“國色天香”的陳舊意趣,而是以墨色描寫枝葉,襯托著紅色花頭,突破了紅花一定要綠葉扶的格式,除去了柔媚富貴之氣,而突出了牡丹的鮮豔和生命力,圖中紅與黑鮮明的色彩對比,為畫麵增添了音樂般的韻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