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國民政府邀茹欲立參加國民大會,茹欲立拒不參加,將函電、彙款退回。茹欲立寄希望於共產黨,1948年,送子侄四人去解放區參加革命。同年,中共關中地委書記趙伯平遵照上級指示曾致函茹欲立,歡迎他去延安,並安排遊擊隊武裝護送其全家赴延安,茹欲立恐全家出走累及親友,決定不走。1949年初,在國民黨陝西當局下達的三原26人黑名單中,茹欲立名列其首。三原解放前夕,胡宗南密令38軍軍長姚國俊脅迫茹欲立南下,“如若不走,就地槍決。”姚國俊仰慕茹之人品,未予執行而被撤職。胡宗南又命陝西省保安司令張坤生執行,但張坤生與茹欲立有舊交,亦仰慕茹之為人,遂托人送路費與茹,請他暫避,茹欲立幸免於難。茹欲立在《史記·孔子世家》有如是眉批:“此次胡宗南棄陝南走,逼陝士多人同去,即取法於陳蔡大夫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茹曆任西北軍政(行政)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檢察署西北分署副檢察長、全國政協委員等職,被選為陝西省人大代表。
1958年,茹欲立數次向中共中央反映“莊稼遍地無人收獲,大煉鋼鐵勞民傷財”等實情,在1960年遭批判。“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茹欲立麵對政治、經濟的雙重壓力,處之泰然,仍以伏案習字為日課,孜孜於書法、金石之學。1962年春,茹欲立在外甥劉自櫝所贈的《魏正始石經尚書殘石》拓片上再次撮管題跋:
三體石經立於曹魏正始年中,上去漢熹平一字石經,蓋六十餘年耳。後人記載多有誤一字為三體混,三體為一字者皆緣不見其物,徒逞臆說,故致然耳,今生二千年後,得見出土之石,一字三體分明各別,比於古人亦雲幸矣。石立於洛陽,初遷於鄴,既移長安。洛下出土者尚見整石,則知遷鄴之雲亦屬概言,非得其詳也。今鄴下尚無所發現,而長安所獲亦以此為嚆矢。他日因此而留心於發掘,則必時有新得。而鄴中亦因得此而留意有所發現,則此一小拳石之獲未必非考研吾國文字之一大助也,是餘之所深望矣。
在活命都很艱難的境況下,亦然如斯,可見其心,可見其學,可見其誌。身外驚濤駭浪,內心平靜如水,這種曆經世事滄桑修行得來的定力與襟懷,已迄聖賢之境,令人肅然起敬仰之心。
在十年動亂期間,茹欲立已年近九旬,身遭迫害,處境艱難,但於書法仍然日課不斷。1971年,年已87歲的茹欲立被召參加所謂的“民主人士學習班”,被冠以“官僚資產階級分子”之名,雖遭到重點批判,但其依然是臨池不輟。被批期間,茹患喉癌,“衰弱之軀已難提筆,仍置碑帖於床頭,隨手翻閱,有所得則欣欣然。”1972年,茹欲立逝於西安。辭世之日,案頭仍然擺放著當年他逃出南京、返回陝西時用小提箱帶回的三部書:《屈賦》《說文解字》《杜詩鏡銓》。(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