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胸有方心 身無媚骨(2 / 3)

1938年7月,茹欲立應邀參加首屆國民參政會,與周恩來、林伯渠、鄒韜奮等多有聯係,對中共的主張有一定的了解。1940年4月參加國民參政會一屆五次會議,茹欲立對國民黨強奸民意、壓製民主的作為十分不滿,未聽完蔣介石的閉幕詞就憤然退出會場,說:“既不讓自由討論,那麼還開會幹什麼?”當即離渝返陝。在參政會上,罷會以示抗議者,茹欲立為第一人。歸途過漢中登漢王拜將壇,茹欲立吟詩兩首:“壇上風雲變古今,城邊道路久浸尋;我來不見連敖長,日暮聊為梁甫吟。”“漢王才大善聽言,漢相功高在得賢;今日蕭條漢水上,低回不語自淒然。”

茹欲立為官清廉,從無私蓄,亦無府第,回陝後在三原北城租屋而居,潛心書法、金石、文字之學,以賣字賺錢維持一家生活,生活甚為貧困。為了節省錢,茹夫人常常領著孩子到火車站買煤渣,甚或買生了蟲子的麵粉、用麻袋裝的麩皮充饑,以至於子侄輟學謀生。就是在這種困窘的境況之下,國民政府任命他為晉陝監察區監察使,陝西省政府聘他作顧問,茹欲立因對專製獨裁、貪汙腐敗的國民黨政府已完全失望,均一概拒絕。以是故,章士釗以“竹林七賢”中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的嵇康喻之。“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蒿目時艱,對民族的命運,身居陋巷的茹欲立依然縈繞於心,其詩曰:“思欲赴國難,愧無尺寸兵。獻書既無路,眾誌或成城。將遂鼓作氣,製梃撻秦荊。一雪禹甸汙,再睹時俗平。以此衛華胄,庶報黃軒靈。”真乃“身無分文,心懷天下。”茹欲立1939年在《祭張景秋文》中有“棄之莫顧,歸身蓬蒿;沉浮裏閭,屈居下僚。”“雖歸家居,誌存魏闕;不忍即安,思臨大節”等句,雖為祭奠辛亥誌士,但焉不知其為自況耶?其生命中的勇毅與無奈、承擔與超越,化作詩、書,直有壁立千仞的悲壯力量。祝紹周主持陝政時,派人攜重金到三原請茹欲立為其母書壽文,茹一口回絕。當時有人問:“你給石鳳翔(西安大華紗廠經理)他媽都寫哩,為啥給祝紹周他媽不寫?”茹欲立說:“石鳳翔是商人,他以紗布賺別人錢,我以字賺他的錢,這是平等交易。祝是省主席,他是官,我是民,我就是不給他寫!”什麼是硬骨頭,這就是了。茹欲立以他的書法,再一次詮釋了“貧賤不能移”的文化內涵。在這一時期,茹欲立留下了草書潘安仁《西征賦》(1942年)、行書李陵《答蘇武書》(1943年)、楷書屈原《離騷》四屏(1947年)及《王母雷氏夫人墓碣》等大量的作品和碑版考訂稿、詩文手稿。

可以說,書法在生活的最底層支撐著茹欲立的人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茹欲立方正剛直的秉性與魏碑的骨健神峻相契合,故對魏碑情有獨鍾,於《龍門二十品》《鄭文公》《張猛龍》《張黑女》《刁遵墓誌》《爨龍顏》等等大量的墓誌心追手摹,融會貫通,深得魏碑精髓。同時,參以歐楷,渾涵以卓犖學養,形成了端嚴秀拔、敦厚勁健的風貌。茹的魏體楷書,結體端莊,平中見奇,起筆收鋒方整斬截,凝重精勁,筋骨內涵,於右任譽其為“百年來一人耳”。代表作有《於母房氏墓誌銘》《朱佛光先生墓誌銘》《毛俊丞先生墓誌銘》等,這些墓誌數百字的銘文,結體謹嚴,點畫精到,氣息淵雅,從始至終,無一筆懈怠處。茹欲立於魏體楷書之外,亦工篆、隸、行、草。其篆書出於金文、石鼓,參以鄧石如、吳大筆意,遒勁圓潤,格調高古。其隸取於漢碑,結體寬博舒展,神韻生動。其行書以碑化帖,於魏晉風韻得之於心源,尤其信劄、詩稿,筆隨心轉,遒秀瀟灑,俊逸自然不經意間天籟畢現。其章草取法皇象、索靖,雜以《流沙簡》《居延簡》,形體俊長,發筆尖,字勢清逸。茹欲立之書以骨力勝,剛直敦厚,與其氣節文章相表裏,堅質浩氣見於筆墨間,書法境界已然呈現出了生命的境界。茹欲立與於右任、王世鏜、寇遐在上個世紀初,一起開創了陝西書法的新格局,對陝西書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多年以後,84歲的沙孟海讚茹欲立曰:“真力彌漫,韻馥葩奇,備體態於筆下,鍾靈秀於關西;幸流風之未沫,示後學以荃蹄。”沈鵬亦讚曰:“魏晉典型辛亥風,三原不獨有於公;藝林兩岸爭春日,無廢茹翁八法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