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胸有方心 身無媚骨(1 / 3)

——說民國書家茹欲立先生

藏書論畫

作者:汪運渠

卓立開張茹卓亭,偶緣王會入神京。

空聞四裔傳碑版,誰識三原有老成。

樹下不期逢李耳,鍛餘真欲訪嵇生。

可能無意揮秦月,照徹於思赤嵌城。

這首詩,是章士釗在1959年全國政協會期間,即席贈與老友茹欲立的。

茹欲立,字卓亭,生於1883年,陝西三原人。1905年,茹欲立留學日本,到東京入振武學校學習軍事,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與陝西留日同學共創革命刊物《夏聲》,並以楷書題寫刊名,自此,追隨孫中山,致力於民族民主革命。回國後,繼續進行革命活動。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曾任秦隴複漢軍政府秘書長、中華民國國會眾議院議員。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捕殺革命黨人,茹欲立被迫東渡日本。1915年12月25日,蔡鍔兵起雲南,茹欲立即回國參加護國運動,曾任陝西督軍府顧問。1917年,陝西靖國軍崛起,次年於右任回陝任靖國軍總司令,1919年初茹欲立受命任陝西靖國軍總參議。1922年3月,楊虎城迎於右任於軍中,茹欲立跟隨至武功,重新建立靖國軍總司令部。同年,楊虎城去陝北,於右任經四川轉上海,茹亦間道抵滬。後以老母逝世,茹欲立歸陝奔喪。因痛感國內局勢之以暴易暴,乃家居讀書,潛心研習文史、書法。茹欲立學識宏富,長於詩文,精於金石、文字之學,對宋趙明誠《金石錄》中所著錄的碑版多有考訂,對清代王昶《金石萃編》、方若《校碑隨筆》深入研究。1932年6月4日,於右任因事拜謁章太炎,持茹欲立《章太炎三體石經考歌》詩稿以示,章太炎欣然手定之。茹欲立書法初學趙孟,後習魏碑,認為:“書法基礎在真楷,而真楷之源在晉魏;不學魏碑,不能攀歐、褚;而欲得魏碑精神,還須揣摩兩漢。”故躬體力行,於石鼓、二王、魏碑、唐宋刻石無不涉獵,且不以淺嚐為滿足,所得碑帖,大都臨寫數十百遍,墨池筆塚,功力深厚。

1928年於右任任南京國民政府審計院院長,堅邀茹欲立襄助。茹因友情難卻,勉為其難,於是年秋赴南京出任審計院副院長。1931年於就任監察院院長,茹欲立任首任審計部部長。按規定,部長有專用小車,但茹欲立除因公務外出、路途較遠乘坐外,上、下班及路途較近的公務,總是步行。從不接受單位、個人的宴請,並經常告誡部下:“國家的錢,都是人民的血汗,就是一分也不能用之不當。”1931年3月蔣介石發動對紅軍第四次“圍剿”,追加巨額軍費。茹以國民政府“十二號訓令”為依據,拒絕簽字。蔣介石極為惱怒,責令於右任從速解決。於右任無奈,多次勸其姑且應付,茹欲立拒不從命:“一·二八淞滬事變,十九路軍抗日,屢次追加軍事經費,沒有預算,沒有法案,來多少我核簽多少,那是打日本。如今增撥巨額軍費是為了打中國人,這個字我不簽。”茹欲立追隨孫中山,為民主革命而奮鬥,此時看到蔣介石如此的獨裁專製,當即辭職,並在《申報》刊登《茹欲立鬻字為活》。在此後數年間,茹欲立又潛心學問,鑽研書法,靠賣字和親朋、部屬的接濟,養活一家20多口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南京屢遭日機轟炸,茹將家人送回陝西,隻身留在南京,以示支持抗戰之決心。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楊虎城被迫出國考察,蔣介石擔心陝西政局,托茹欲立的老同學張季鸞轉請茹欲立回陝出任陝西省政府主席,茹一笑置之。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京不保,茹欲立逃出南京,輾轉回陝。到家後,除身上穿一件老羊皮皮襖外,小提箱內僅有《屈賦》、宋版《說文解字》《杜詩鏡銓》各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