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鬥茶”舉證
藏書論畫
作者:李烈初
所謂“鬥茶”,是指烹茶質量的比賽,始於唐末、五代,盛於北宋,乃至南宋。
唐、宋時的烹茶,與現代很不相同。現代是把鮮茶葉炒製成幹茶葉,飲時撮入杯碗,開水衝泡;唐、宋時是把鮮茶葉製成茶餅,飲時將茶餅研末、過篩,然後用滾水衝泡點拂。
宋代產茶,以福建建安最為著名。官、私茶園,多至一千三百三十六所。其中,北苑官焙禦茶園即有四十六所。每年新茶出時,要通過“鬥茶”,評出最佳茶園。
如果要我們在今天組織一場“鬥茶”活動,定會聘請幾個經驗豐富、德高望重的品茶師當評委,然後將參賽的名茶糊名編號,泡出茶來,給品茶師品嚐。隨嚐隨打分,按得分多寡,排定名次。但北宋時的“鬥茶”和我們想象的完全不同。“鬥茶”雖然也講色、香,但並不品嚐,而光用眼睛看。看什麼?主要是看烹注茶湯所產生的“沫餑”是否“咬盞”,“咬盞”時間越長的,就取得“鬥茶”的勝利。
所謂“沫餑”,是指烹注茶湯時所產生的浮沫。唐陸羽《茶經》即稱:“凡酌(注),置諸(碗、盞),令沫餑均。沫餑,湯(茶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華。”所謂“咬盞”,是指沫餑與茶盞邊緣相凝。宋徽宗趙佶(圖1)《大觀茶論》即雲:“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圍凝而不動,謂之咬盞。”既然“鬥茶”以咬盞時間長短分勝負,則與賽跑一樣,大家看得分明,毋需裁判、評委。宋蔡襄《茶錄》稱:“建安鬥茶以水痕先沒者為負,俟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
盡管我們對北宋的“鬥茶”已有一番了解,但資料還不多。其實,不是不多,而是資料還散落在各種載籍、文物中,還缺少有人把他們串連起來。最近,我在撰寫《茶韻悠悠》一書時,發現了一些有關“鬥茶”的資料,現予擇要介紹:
(一)範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一篇《嶽陽樓記》,膾炙人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千古名言。
除了這些成就,範仲淹還是個對茶文化頗有研究的人。他的長詩《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圖2),是最早論述鬥茶的詩,也是內容較為詳備的詩。從插圖已能看出詩的全文,不再抄錄。詩中說:福建建溪沿岸,盛產茶葉。天氣轉暖融冰,時屆驚蟄,茶始露芽,茶民就紛紛上山采茶去了。“終朝采掇未盈”,“”是圍裙,可將下擺上折縛於腰間,用以盛物。全句意為:采摘整天,不滿一衣兜。為什麼要如此抓緊采摘?因為“北苑將期獻天子。”“北苑”是禦用貢茶的管理機構,他們必須把嫩茶“研膏焙乳”,製成方、圓茶餅,在清明節前趕送到汴京(河南開封)皇宮,供皇上嚐新、祭祖、祀神。在獻天子之前,“林下雄豪先鬥美”。“林”指茶林,也即指北苑官焙禦茶園。“雄豪”,當指禦茶園中的頭麵人物,佳茶的擁有者,“鬥美”,當指鬥茶爭勝。
“林下雄豪”對鬥茶十分重視,煮茶的水,要取長江金山下的“中泠水”。“中泠水”即“南零水”,唐朝江州刺史張又新的《煎茶水記》,品定“揚子江南零水第一”。既然是古人論定的“天下第一水”,就要取來烹煮鬥茶。而且要用產於首陽山的精銅製作的銅瓶盛水。茶餅要用黃金製作的茶碾(圖3)碾細、過篩(圖4),要用紫色茶甌衝泡,要看甌中白沫,像“雪濤”一樣湧起。並且要讓茶湯的味道勝過佛經中的“醍醐”。《大般涅經》稱: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穌,從生穌出熟穌,從熟穌出醍醐。醍醐最上。“醍醐灌頂”,能使人徹悟。要讓茶的香味,勝過蘭花、芷草。
鬥茶是在眾目睽睽下進行的,難於作弊。鬥茶取得勝利的,飄飄然,如登仙境;鬥茶失敗的,如打敗仗投降,自感可恥。因為,取得勝利的茶,稱為“鬥品”,不但獨步茶林,且能名動京師,聲震皇上,當然是無上光榮。
範仲淹的這首長詩,對鬥茶的時間、地點、人物、效果都作了描述。詩的後半部分,還將飲茶的好處做了評點。據專家考證,這首詩是範仲淹46歲(1034年)任睦州(浙江建德)知州時所寫。詩題《和章岷從事鬥茶歌》,是一首和詩。“從事”是州郡長官自聘的幕僚。範仲淹知睦州時,章岷任從事。章岷原籍福建,中進士,長詩文。他的《鬥茶歌》未見傳世。
需要指出一點:範仲淹逝世於宋仁宗皇四年(1052年),而北宋的茶藝、鬥茶還在不斷發展,至宋徽宗時(1101-1125年)達到頂峰。故此詩所敘鬥茶,與宋徽宗時有所差異。
(二)趙令《侯鯖錄》記黃庭堅語
趙令(1061-1134年),字德麟,是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玄孫。所著《侯鯖錄》,多記文人逸事、名物典故、詩壇趣聞。由於他和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都是朋友,故所記多為第一手資料,較為可信。全書八卷,每卷若幹條,無小標題。所記黃庭堅語見第八卷,全文為:
黃魯直(庭堅)雲:爛蒸同州羊羔,沃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抹南京麵作槐葉冷淘,糝以襄邑熟豬肉,炊共城香稻,用吳人膾,鬆江之鱸。既飽,以康山穀簾泉烹曾坑鬥品,少焉臥北窗下,使人誦東坡《赤壁》前後賦(圖5),亦足少快。
全文未提及黃庭堅的這番話,是何時何地與何人說的?但可推想,當是主客數人共談人生快事,以黃庭堅談得最為痛快,故予記錄。我們如要給此文安個小標題,不妨寫《人生快事》。
談人生快事,首先想到吃什麼。同州即今陝西大荔,產羊,取羔羊蒸得爛熟,澆上杏仁粉做的乳酪,用調羹舀著吃,不用筷子。因已燒爛,筷子一夾就化。有肴還得有麵點,想到了南京的槐葉冷淘。槐葉冷淘是用槐葉水調和麵粉,切成餅、條、絲,煮熟過涼水後食用。蘇東坡有詩:“青浮卵碗槐芽餅,紅點冰盤藿葉魚。”王十朋注:槐芽餅即“槐葉冷淘也。蓋取槐葉汗溲麵作餅,即鮮碧色也。”光有羊肉、冷淘還不夠,還得有襄陽熟豬肉、鬆江鱸魚做成的膾、共城(河南輝縣)香稻燒成的米飯。
黃庭堅和蘇東坡一樣,不喜喝酒。但飽餐一頓以後,即思喝茶。要用康山穀簾泉的水,烹注曾坑鬥品茶葉。康山穀即康王穀,是廬山南山中部的一條狹長穀地。傳說楚康王昭被秦將王翦追殺,逃至此穀,故名康王穀。穀中溪澗源頭有一瀑布,懸空而下,狀如玉簾。其水被茶聖陸羽品為“天下第一水”。曾坑是一個建州北苑官焙的地名。據趙汝礪《北苑別錄》,北苑官焙有茶園四十六所:“九窠十二隴、麥窠、壤園、龍遊窠……曾坑、黃際、馬鞍山……”所謂“鬥品”,是指“鬥茶”中獲得首選的茶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