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丹青墨色話“鬥茶”(3 / 3)

經查畫史,汪承霈是大臣汪由敦的兒子,乾隆時舉人,後官至兵部尚書,工畫山水、人物及花卉。一個大官,會畫如此工整的人物群像嗎?畫名《群仙集祝圖》,難道這麼多烹泡茶湯的人是在為天上的群仙準備茶湯的嗎?我越想越糊塗,看到書上注明此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即冒昧去函谘詢。旋蒙該院書畫處複函:此圖確藏我院,但作者是姚文瀚,圖名是《賣漿圖》。至於汪承霈的《群仙集祝圖》,也藏我院;但所畫是水仙花。

經查,姚文瀚號濯亭,順天(北京)人,為乾隆時宮廷畫家,怪不得此圖蓋有多枚乾隆的鑒藏印章。

看來,姚文瀚稱此圖為《賣漿圖》,顯然他不認為劉鬆年《茗園賭市圖》畫的是鬥茶,而隻是“賣漿”。盡管古文的“漿”字可以概括各種飲料,也就包括了“賣茶”,但我們不禁要問:這麼多人“賣漿”是賣給誰喝的呢?

(五)南宋 劉鬆年《鬥茶圖》(傳)

劉鬆年有《茗園賭市圖》《攆茶圖》傳世,以致後世凡見與茶有關的無名氏圖畫,都稱之為劉鬆年的作品。

這些圖畫,有的內容大同小異,甚至現藏何處也搞不大清楚。如(圖10)的一幅劉鬆年《鬥茶圖》,巨鬆下畫人物四個,兩個著袍服、戴軟腳襆頭的人,舉杯相對而立,似在談論。兩人身邊各有茶擔,並各立一侍從。

圖名“鬥茶”,但人數少至二主二仆,則顯然不是“林下雄豪”們的鬥茶,而隻是兩主人的鬥茶。兩人鬥茶最著名的故事,當推宋江休複《江鄰幾雜誌》所載:“蘇才翁(舜元)嚐與蔡君謨(襄)鬥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蘇茶劣,改用竹瀝水煎,遂能取勝。”說明他倆的鬥茶,不是鬥“相去一水兩水”,而是鬥茶質、水味。蔡襄曾任福建路轉運使,責在製送皇家貢茶,他的茶精,自在理中。他用惠山泉烹茶,惠山茶號稱“天下第二泉”,蔡襄傳世墨寶中有一幅《惠山泉煮茶》,盛讚用惠山泉烹煎的茶:“鮮香箸下雲、甘滑杯中露。當能變俗骨,豈特湔塵慮。”那麼,蔡襄鬥茶敗給蘇舜元的主要因素,在於“竹瀝水”。什麼是“竹瀝水”?中醫藥物中有一味“竹瀝水”,取青竹以火炙烤,瀝出汗液,主冶痰阻、中風等病。可以想見,如法取得的水,一定火氣太重,不宜烹茶。於是,有人推想是從竹葉上采到的露水。竹子很高,也不硬紮,如何能取露水?其實,《江鄰幾雜誌》已提到過:“天台竹瀝水,被人斷竹梢屈而取之,盛以銀甕。若以他水雜之,則亟敗。”

古人畫群像,以主從區分軀體大小。《鬥茶圖》四人中以圖右後立者軀體較大,當是名氣最大的蔡襄。這點還有一個證明,即:圖左後立者,隻畫須髯,而圖右後立者為絡腮胡子。據蔡《鐵圍山叢談》:蔡襄是個美髯公,一日,宋仁宗問他:睡覺時胡子放在被裏,還是放在被外?蔡襄一時無從回答。當晚睡覺,竟是放在被裏被外,都不安穩。

蔡襄鬥茶,隻輸過兩次。一次輸給蘇舜元,還有一次輸給杭州官妓周韶。據陳詩教《灌園史》:“杭妓周韶有詩名,好蓄奇茗。嚐與蔡君謨鬥勝(鬥茶取勝),題品風味,君謨屈焉。”看來,這次鬥茶不是雙方各烹自備茶水,品評優劣;而是邊飲周韶所蓄“奇茗”,邊論述有關奇茗知識,是一次知識競賽。想不到一代名儒、茶專家,“題品”奇茗,竟輸給一個妓女,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了。

(六)宋趙佶《十八學士圖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宋徽宗趙佶畫的《十八學士圖卷》,大致可分左、中、右三段。左段(圖11)畫一張大桌子,滿放茶點,有九個文臣圍坐桌旁繡墩上,童、仆三人侍候。中段畫一曲屏,鋪有大地毯,樂師六人坐在地毯上,正在彈琴、琵琶、箜篌,吹笙、簫、笛子。複有一白袍文臣倚欄觀賞池中嬉水天鵝。右段(圖12)畫童、仆五人正在備茶。

“十八學士”是唐朝故事:唐太宗開文學館,命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等十八人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並命閻立本繪圖。宋人所畫,隻是文臣聚會,未必十八人。這幅《十八學士圖卷》,隻畫文臣十人,畫麵準確細致,也未必是趙佶手筆。一些介紹此圖的文章,往往說童仆是在為文臣準備茶、酒。我細看所畫大桌子上的盆中所盛,不是雞、鴨、魚、肘子等酒肴,而是果子、糕點,還有紅花。據《越言釋》:“古者茶必有點……必擇一二佳果點之,謂之‘點茶’。點茶者必於茶器正中處,故又謂之‘點心’。……漸至盛筵貴客,累果高至尺餘,……謂之‘高茶’。”

再看右段所畫,加蓋水甕、竹編都籃、黑瓷茶盞,乃至茶爐、茶壺,都是烹茶器具。如果要給此圖定個比較貼切的圖名,不妨稱為《文臣茶會圖》。

曆史多變。明朝與宋朝,相去不遠,但喝茶的事,相去甚遠。宋朝喝餅茶,明朝喝炒青;宋朝有茶宴(圖13),明朝好獨飲。明朝的陳繼儒說:“獨飲得茶神,兩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所謂“施茶”,是指做善事的人,泡了大桶茶水,放在路亭裏,供過路的人飲用解渴。此圖所畫,參與茶會的有十人,在明朝人眼裏,是“施茶”而不是“品茶”了。

飲酒有酒令,乃至劃拳拇戰;茶會也有茶令,南宋學者王十朋有詩句:“搜我肺腸茶著令。”自注:“餘歸,與諸友講茶會。每會茶,指一物為題,各舉故事,不通者罰。”我看,這種類似今日智力競賽的“茶會”,也可說是一種“鬥茶”。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宋人“鬥茶”,有“林下雄豪”們的新春鬥茶,有好茶者的私人鬥茶,有互相詰難奇茶異茗知識的鬥茶,還有文人茶會上行令競知的鬥茶。盡管形式不一,但都是以茶為核心,比質賽味,爭奇鬥巧,以勝出為榮,以多聞為樂。

鬥茶是中國茶文化的產物,鬥茶促進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有關鬥茶的文史資料短缺,需要從傳世古籍、書畫等文物中尋找更多的佐證。隻有以文物證文史,以文史證文物,證來證去,才能互相發明,互為因果,事半功倍,相得益彰。

我的舉證,十分有限,自覺存在的問題還很多。譬如說,有關“酒令”的資料很多;有關“茶令”的資料卻很難找到。區區之作,僅是引玉之磚。望能得到愛好茶文化同仁的共同尋找,使“鬥茶”大明於世。(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