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石畫派的前期驍將(3 / 3)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書畫拍賣市場興起之後,吳讓之的書法、篆刻作品,可以說是各大拍場中的常客,而繪畫作品卻較為鮮見,這是基於其繪畫作品較其書法作品傳世較少的結果,偶有現世則拍價偏低。90年代中期上海朵雲軒、香港蘇富比等大型藝術品拍賣公司有過吳讓之繪畫作品拍賣成交的記錄,其時吳讓之繪畫作品的成交均價在每平方尺5000元左右。至90年代末期,隨著藝術品市場行情日漸看好,價格有所提升,但也僅在每平方尺萬元左右。進入2000年以來,藝術品市場時見火暴情勢,吳讓之繪畫作品拍價成交記錄日益走高,隻是價位高低起伏較大,普通作品每平方尺萬元,至精之品最高成交記錄達每平方尺五萬元,這一現象的產生同吳讓之傳世繪畫作品創作水準參差不齊有關。“金石畫派”或“金石畫家”在現時的美術史論研究領域已是一個經過嚴密論證的學理性概念,但諸論家在談及此概念並加以闡釋時,多以趙之謙、吳昌碩為代表作為例證。實際上,“金石畫派”或“金石畫家”流派或群體的生成、發展及最後走向一個時代的高峰必然要曆經一個相當的時間過程,不可能是陡然間出現於畫壇的。是故我覺得“金石畫派”發軔於嘉、道,發展於鹹、同,至光、宣年間及民國初葉以吳昌碩為標誌性人物,終將“金石畫派”推向了曆史的第一個高峰,而後黃賓虹繼領風騷可許為此畫派的第二個高峰。在近代藝術史的敘述中,吳讓之與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同列晚清四大家,他書學承於包世臣,認同並遵依以“金石書法”入畫的理念直接影響過趙之謙,間接影響過吳昌碩、黃士陵,那麼就其繪畫的曆史成就和價值論無疑是需要以史觀眼光重新評估的。再依照以學術定位引領市場定位的市場投資理念來關照吳讓之的繪畫市場交易行情,它帶給我們的期待應該是樂觀的。我想隨著歲月的汰洗、曆史的沉澱,無論吳讓之繪畫成就的曆史定位及市場價值必然會重新彰顯出新的意義和價值。

以拙藏吳讓之水墨絹本菊花圖軸為標尺,以此衡諸當代花鳥畫大家,當代那麼多花鳥畫大家的功底、格調包括詩書畫印的全麵修養有幾人可及吳氏之萬一?但當世諸花鳥畫大家的畫價動輒每平方尺數萬元,售價遠遠高於一百餘年前“晚清四家”之一的吳讓之,如是的市場現狀肯定會引人深思。美國著名中國古書畫鑒定家、收藏家曹仲英先生從不收藏“文革”以後的書畫作品,有人問及原因,他說:“這取決於我從小的生活方式。在我讀小學、中學的年代裏,幾乎每位同學都要完成大字或小字一張,呈與老師批注甲、乙、丙、丁等級;更有優秀的作業會在同年級中傳看。由此,培養了社會的競爭性,才會在那個時代湧現那麼多的名師大家,例如吳昌碩、黃賓虹等等。他們的筆墨功夫從小訓練,相當了得。現在的時代,不光淘汰了毛筆,有時連圓珠筆也不用而采用電腦,這樣的現實情況下,讓現代的畫家怎樣與當時的大師們相提並論、進行較量呢!”這是智者的灼見,也是我永遠看好吳讓之繪畫市場行情的理由。

(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