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觀泉
作者:朱明超
清朝末年,全國大部分省份都設有鑄造銀元的“銀元局”或“鑄幣局”,原為抵製大量湧入的外國銀元而設,至後來受自鑄銀元帶來巨額收入的吸引而粗製濫造,且在鑄幣上打上各省的名號,於流通中互相抵製,省與省之間不能彼此流通,銀元成色參差不齊,給百姓和商戶的日常使用帶來諸多不便。介於這種狀況,清廷雖多次頒詔整頓全國的鑄幣機構,因各省受自發鑄幣帶來巨大利益的誘惑不願受清廷約束而收效甚微。因此,為使全國的貨幣鑄造權和發行權歸於統一,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廷在北京設立銀元局,是為“京師銀元局”,並鑄造“京局製造庚子光緒元寶”銀幣。但該銀元局設立不足一年即被八國聯軍入侵所毀。
由於清廷內部對貨幣單位用“元”或“兩”存在爭議,致使清政府想盡快發行一種既能統一全國貨幣又能代表清廷統治利益的銀幣的設想無法實現。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一月,天津造幣總廠開始鑄造一元、二角、一角三種銀元(此三種銀幣均為舊製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和七分二厘),隻不過在每枚銀幣上沿鈐有“造幣總廠”的字號。
清宣統元年(1909年)二月,清廷設立“幣製調查局”,為製定清廷的“幣製條例”做準備。宣統二年(1910年)四月,清廷發布“上諭”,頒布“幣製則例”共二十四條,則例稱:“中國國幣單位著即定名曰‘圓’,暫就銀為本位,以一元為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種銀幣及五分鎳幣、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種銅幣為輔幣,元、角、分、厘各以十進,永為定價,不得任意抵昂。”同時還嚴格規定了銀幣的銀、銅比例,使銀元的成色有了保證,同時禁止各省自由鑄造銀元,將貨幣的鑄造發行權收歸於中央政府。宣統二年(1910年)天津造幣總廠根據此則例鑄造了“宣統年造大清銀幣”和“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宣統年造大清銀幣有壹元、伍角、二角伍分及壹角,除二角伍分及壹角廣為流通外,伍角幣也曾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但數量稀少(見圖)。圖1正麵中央珠圈內有漢文“大清銀幣”,外沿上鈐有滿文“大清銀幣”,下沿鈐幣值伍角,左右分鈐花枝。背麵中間鈐團龍圖,外沿上鈐“宣統年造”,下鈐麵值,左右各鈐花飾,此幣重13.3克,直徑32.3毫米,成色88%,該套銀幣全部未正式發行。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有多種版別,當時天津造幣總廠聘用的外國雕刻技師刻製了多個銀幣模具以供清政府選擇,其中有“長須龍、短須龍、反龍、大尾龍和曲須龍等”,經清廷選擇,對“曲須龍”版比較中意,天津造幣總廠即用該版鑄造了“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改幣值七錢二分為壹元。另以伍角、二角、一角為輔幣。該幣雕刻精細,美觀大方,幣麵既有滿、漢文字,又有代表清統治者的“龍圖”,為清末龍圖銀幣中的精品,同時,因武昌爆發了反清武裝起義,清廷即將已鑄造的“大清銀幣”作為軍餉發放而流向全國。
宣統三年“大清銀幣”除壹元、二角、一角曾普遍流通外,伍角銀幣是為樣幣,在市場上流通的數量極少。筆者這枚伍角銀幣(圖2)正麵上沿為“宣統三年”,下沿為“二枚換一圓”,兩側為花枝,中間珠圈內為漢文“大清銀幣”四字,背麵為立龍戲珠,中間為漢文幣值“伍角”,除包漿外,品相完美,屬古銀幣中的“極美品”,有關的銀幣書籍將其列為“四級”,足見其珍稀。該幣是近代龍圖銀幣愛好者孜孜以求的珍稀品種,此幣重13.4克,直徑32.5毫米,成色88%。以上兩種銀幣均為清代標準銀幣,隻是均未正式鑄行。清朝滅亡,給廣大古銀幣愛好者留下了難得的清代標準銀幣珍品。今將其介紹給廣大讀者,與大家同賞。(責編:丁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