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普品與珍品共存的朝鮮大錢(1 / 1)

老董觀泉

作者:黎鳳歧

朝鮮半島在古代有東國之稱,由於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朝鮮的古錢幣也是外圓內方的漢文錢。早在高麗成宗十五年(公元995年),即我國北宋太宗至道年間,朝鮮就仿照唐“乾元重寶”錢鑄造了“乾元重寶”背加“東國”二字的鐵錢,兩年後,高麗穆宗又鑄“乾元重寶”背“東國”銅錢,到了高麗肅宗年間(公元1095-1104年)又陸續鑄造了海東、東國、三韓諸錢,但這些錢幣傳世均較少,其中又以小平錢為主,“東國通寶”偶見折二錢,未見有更大的鑄錢。

1393年,高麗王朝將軍李成桂廢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史稱李朝,李朝世宗五至七年(公元1423-1425年)始鑄“朝鮮通寶”國號錢,多為真書小平錢,李朝仁宗十一年(公元1633年)又鑄“朝鮮通寶”隸書錢。李朝孝宗二年(公元1651年),還鑄行過一種稱為“十錢通寶”的當十大錢,有官鑄亦有私鑄(略小而輕薄),李朝正宗十七年(公元1793年),試鑄了折十型“朝鮮通寶”真書大錢。這幾個階段的錢幣,均不多見。

1678年,李朝肅宗改製,始鑄“常平通寶”錢,計有小平、折二、當五、當百四等。常平並非年號,是以該錢首鑄地點常平廳命名。常平錢品類甚多,除光背外,背文有紀監、紀地、紀官、紀數、紀值、紀天幹地支、五行八卦及《千字文》文字等,版式多達6000餘種,堪稱世界錢幣史上的一大奇觀。

常平錢版式雖多,但大錢小錢都多寡不一,有普品亦有珍品,常平錢特別是背文越少越珍貴,光背錢更極罕見。“常平通寶”錢多數邊廓極寬,這種形式,反過來也影響到中國的錢式,如清代寶蘇局所鑄錢中,就有較多稱為“常平式”的闊緣錢。

1896年,即大朝鮮國建陽二年,朝鮮還試鑄過一種“建陽通寶”大錢,背上五下分左一右穿廓月,由於此錢之後朝鮮已不再鑄方孔錢,建陽錢可視為朝鮮最後的方孔錢,此錢亦極少見。

下圖為本人集藏的朝鮮大錢珍稀品,與劉文林等著《朝鮮半島錢譜》拓圖同版別,供廣大泉友賞鑒。(責編:丁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