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觀泉
作者:誓 戎
羅漢錢是清朝康熙年間所鑄製錢“康熙通寶”的異品錢,它同普通的“康熙通寶”的區別是“熙”字少“臣”左邊的一豎,而“通”字的走之兒僅為一點,俗稱“一點通”。此錢製作精良,邊緣肅整,銅澤光亮,重約4.8克,鑄量稀少,深受民間百姓的珍愛。關於羅漢錢的來曆有幾種說法,一說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1717年,派四川巡撫年羹堯西征噶爾丹叛軍,在進軍途中因軍餉不足,無奈之下年羹堯向當地寺廟征借銅像,鼓爐融化鑄成“康熙通寶”錢,並許下心願,待班師回朝定將全數銅錢收回,並加倍鑄還金身,為了有個識別,將原“康熙通寶”的錢文“熙”字去掉“臣”字左邊一豎。不料年羹堯班師回京後不久被革職入獄,於是這批銅錢就留在了民間。另一種說法是,康熙年間,平叛西藏叛亂的清兵以西藏廟宇的金銅羅漢融化後鑄成錢幣,所以才有“羅漢錢”之稱,錢中含少量黃金。其實這種說法站不住腳,近年有人用光譜作定性分析,發現羅漢錢並不含金,主要成分是銅和鋅,銅占62.8%,鋅占32.3%,還有少量鐵、錫、鉛。還有一種說法是,道光年間,浙江西湖名刹淨慈寺修繕時,於羅漢佛內發現這種不同於常品的“康熙通寶”錢,和尚們將這批錢施舍給善男信女,說佛肚內的錢能保佑人們逢凶化吉,羅漢錢就這樣被普遍叫開了。其實羅漢錢是為康熙六十壽辰而鑄的“萬壽錢”。康熙五十二年春三月,正值六十大壽,朝廷除隆重舉行壽儀外,還命寶泉局鑄了一批小平錢,稱為“萬壽錢”,就是俗稱的“羅漢錢”,以示紀念。這同現在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各式紀念幣相似。由於羅漢錢銅質精良,製作精美,鑄量稀少,又有許多神秘的傳說,民間百姓一直把它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征,用它給小孩作“壓歲錢”的有之,聘閨女把它當做“壓箱錢”的有之,男女相愛以它作信物的有之。因此羅漢錢倍受人們的珍惜,人人尋覓而藏之。
我每年暑假都要回烏盟農村收幾天古幣,十多年了隻遇到過兩枚羅漢錢。六七年前在一小山村遇到過一枚,可惜這枚錢邊緣上有一小缺角,可能是有人用銼銼下一部分銅沫作了藥引子。因為家鄉有這一說法,骨折的人,服中藥時以康熙錢的少量銅沫為藥引子,接骨正愈合快。這枚錢我沒有收。前年暑假我在家鄉一個叫牛民村的村裏又遇到一枚羅漢錢,這次我把它收購了。收購這枚錢還頗有戲劇性。那天從離我們村四十多裏的玫瑰營鎮返回,已是下午五點左右,路過牛民村時,看看時間尚充裕,我就停下自行車吆喝起來,不一會兒人們陸續拿出些古物來,其中一青年婦女拿出兩枚“康熙通寶”,品相都好,細看其中一枚是羅漢錢,我就加了幾次價最高出到四十元想把兩枚錢買下,那婦女遲疑了一會兒,還是決定不賣,我沒有再加價,知道越加價她越不賣。回家睡了一晚上,越想越不甘心,好不容易遇到一枚羅漢錢怎能輕易放過。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又去了牛民村,恰巧在村中遇到了那婦女。我就說,我確實喜歡那兩枚康熙錢,我最高出八十元你賣不賣。那婦女說,倆康熙製錢賣到八十,滿不錯了,隻是兩枚製錢一大早就讓我媽拿上去了後旗親戚家了。我半信半疑,隻得沮喪地離開這村。下午返回路過牛民村,見村中石頭牆下蹲著幾個老漢,我就停下和他們拉呱起來,一老漢問我,昨天那兩枚康熙錢買上沒。我說,沒買上。那兩枚錢我誠心想買,我最高出一百元,你們是一個村的,如果您能替我說合成,我給您二十塊好處費,買煙抽。那老漢說,你等著。說完就走了。我隻得等著,等了老半天老漢回來了,手裏拿著昨天的那兩枚錢,後麵還跟著位老年婦女。盡管剛才的話有不少開玩笑的成分,但人家老人把錢拿來了,就得要。我把那錢又仔細查看了一會兒,最後掏出一百二十元成交。
我這枚羅漢錢直徑為2.56厘米,重5.3克,緣寬0.4厘米,比普通康熙錢幾乎厚一倍,是一枚不可多得的典型頭爐羅漢錢。(責編:丁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