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漫談古錢價格(1 / 1)

老董觀泉

作者:董大勇

說起古錢價格,我想起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我的老同學陝西省曆史博物館保管部主任李域錚借給我一本很難見到的書——《曆代古錢圖說》。此書解放前曾是我父親常放在手邊的書,“文革”浩劫遭焚,老李借給我的是台灣影印的,書皮上是紅色隸書(大陸在其後數年也開始大量印行),書中的標價,普品多以角為單位,中檔品才值數元,高檔錢幣方達到數十元至百元上下。

此書印自上世紀40年代,在上海出版,價格是經過調查並由全國南北方錢商會商討過的,應當比較實際,但我的老同學告訴我,他在博物館的收購價基本上就是按書上標價付的。

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吧,人家書上標的是現大洋的價,我們付的是人民幣的價,今天想來有人難以理解。其實,這就是當時的現實:第一,當時的古幣價確實低得可憐;第二,當時的現大洋袁大頭也不過二三十元,就是折成現金也高不了多少。

回想起上世紀80年代品相上佳的“開元”、“大泉五十”不過三五角,“五銖”、“半兩”,一元能買好幾枚,至於一般的北宋、清錢則價格更低。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價格稍有上漲,折十“大觀”、“貨布”可以賣到兩三元,那時十元上下可以收到直徑在35毫米以上的大“半兩”,現在的價格,低檔的翻了十倍以上,中檔和高檔錢都在百倍以上。

說起古錢價格,應當有好幾種:一種是市場價;另一種坊間稱為“版價”,亦稱“書價”,就是一些書籍所標的價;還有就是拍賣價。

古錢的市場雖然一個時期內會相對穩定,但也經常變化,影響變化的因素很多,如出土量。前些年江浙某地出土了一坑數千枚南北朝時期的“太清豐樂”錢,這種曆來稀有的高檔幣,一下由數千元跌到了數百元,在嘉德拍賣時,無底價還被流拍。陝西東部某縣出土了一坑魏布幣,其價格也明顯走低。兩年前鹹陽出了多枚莽幣“國寶金匱直萬”,價格等級也從“無定價”級降為十多萬。影響價格的因素還有社會風氣、時尚原因,如花錢、吉語錢,過去一直被泉界輕看,認為其隻有工藝價值、民俗觀賞價值而無考古價值,不應列入古錢主流,但這些年大款巨商追求喜慶吉祥,大花錢價扶搖直上,過去幾元錢、幾十元錢的東西,如“龜鶴齊壽”等,一下飆升到七八萬元,成了所謂的“黑馬”。影響市場價格的還有其他因素,如曆史遺留造成的地域方麵的優勢,如陝西的秦漢“半兩”、王莽錢幣;四川的南宋鐵錢;山東的刀幣;河南、山西的布幣等,都造成價格的高低不同。另外,還有其他的因素如囤積居奇、人為炒作等。

所謂版價,即出版的新老錢譜,實際上是一種虛擬的價格,說得好聽一點,可以叫作“指導價”。但由於編者視野有限,掌握的市場交易資料少,往往是紙上談兵,與實際價格相距甚遠,更有的作者根本不了解古錢的價值,東拚西湊,連想像帶抄襲,草草成書很不嚴肅。隻有一些有一定責任心的作者寫出了對市場有一定影響的錢譜,得到了社會的認同。

關於拍賣價,這裏就不多說了,雖然拍賣價比市場價要高出好多倍,相差較大,但它仍然是一種風向標,直接影響到市場價的波動,引起市場價格的漲跌潮。

近幾年來,古錢的拍賣價一直走高,2007、2008兩年至今價格上揚了多倍。以嘉德為例,有些拍價簡直使人感到離譜,比如“契刀五百”,市場價最多三四百元,竟然拍出一萬多元,齊三字刀市場價原為數百元,近年漲到數千元,而拍賣價竟達到三萬元,真是令人咋舌。另外聽說嘉德拍價四五萬元的五字刀最近在山東某地拍出20萬元的價格,一枚清代珍品原從國外20萬元拍回,而近年國內拍賣成交價竟達120萬元,這些更是泉市上的大新聞。

當然,這其中也有例外,如王莽“金錯刀”市場價三萬元上下,與嘉德拍價基本持平,還有一些高檔的名譽品標價不高,反而流拍。

拍賣業市場情況複雜,人為因素往往影響很大,有人近幾年借拍賣差價,發橫財者大有人在。

八年前,我曾寫過一篇《中檔古錢的增值潛力》,一些讀者反映讀後有所收益,希望能再談一些前瞻性意見,我覺得不太好寫。古錢的價格目前是否漲到位,今後增值潛力如何?我想舉個例子: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應當是古錢市場較為成熟的黃金時代,那時一枚類似“大齊通寶”、“大蜀通寶”之類的珍稀錢幣可以換一所北京的四合院,現在的三孔布拍賣價達300萬元,兩者相比,應當說不差上下。

所以今後的價格會趨於穩定,也許還會被人為推高。但是有專家認為當前收藏品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一樣泡沫嚴重,有虛高成份,如果真是這樣,其前景就說不好了。

(責編:丁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