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暫借瓷箋寫蒼茫:程門\程言(1 / 3)

說瓷賞陶

作者:空 穀

在我的心目中,程門是一個傳奇。程門比王少維大約小十幾歲,比目前最早紀年款的文人瓷畫“一百二十有零圖”尊的作者胡夔小近30歲,卻一直以來被人們稱做淺絳的祖師;程門不是禦窯廠畫師,卻掛籍禦窯廠,兩度參與禦用瓷器的繪製,這在瓷畫家當中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程門,又名增培,字鬆生,一號雪笠、笠道人,安徽黟縣五都田段村人。和金品卿一樣,他也沒有準確的生卒年月的記載。有一本張鳴珂所寫的《寒鬆閣談藝錄》,記載程門曾為他畫紙絹山水冊頁,有“後雪笠辭世,其功冊有人出重價購去”雲雲。鑒於這本《談藝錄》完成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故知程門卒年應在1908年以前。另有民國十二年版的《黟縣四誌》也對程門有所記載,說他幼聰慧,工書善畫,作行書隨意為之,有不衫不履遊行自如之致。畫尤精妙絕倫,凡山水、人物、花卉以至蟲、魚、鳥、獸兼擅其長,其得力於唐、宋、元、明及國初諸大名家者甚深,故所謂直到古人。鹹豐、同治時名噪大江南北,賞鑒家得其片幅零縑什襲藏之,杜工部所謂“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傳世無疑。同時記載他的兒子“名言,字次笠者,工山水,瀟灑出塵;名盈字小鬆者,工仕女,風神悟麗。各秉庭訓,得其一藝之長,均在江西景德鎮以畫瓷資生。所畫瓷品迄今猶名貴也。後桂林人程士芬、碧山人汪棣效法之,亦有聲。”

這段珍貴的記載,可以為我們畫出這樣一個輪廓的程門:少年聰穎,才華橫溢,早負盛名,一生頗為得誌。根據程門存世作品,他的創作高峰期應在光緒元年(1875年)到光緒十五年(1889年)之間。還有研究者根據程門的作品署款和紀年,推斷程門大約於同治十年(1871年)左右遷居景德鎮,初到景德鎮便在禦窯廠畫瓷,中途離開,約十年後(光緒十三年)又返禦廠。並據此認為程門不同於金品卿、王少維這樣的“禦廠兩支筆”,而是禦廠特聘的掛籍瓷畫師。饒有意味的是,程門於同治十年(1871年)左右赴禦廠畫瓷,是同治皇帝大婚的頭一年;而離開禦廠十年之後,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前後重返禦廠畫瓷,又是光緒皇帝大婚的頭一年。這說明程門兩赴禦廠,極有可能是專為皇帝大婚而受邀畫瓷。

程門這種掛籍禦窯廠又非禦窯廠專職畫師的特殊身份,對他的瓷畫創作必然有一定的影響。首先我們看到他的作品數量非常多,這是他鬻瓷資生的必然要求。那個時候雖然沒有炒作這個詞彙,但是他一定要善於炒作自己,提高知名度,以便讓自己的作品更有市場。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定製款的作品,特別是光緒初年離開禦廠後,定製款最多,說明他在當時的影響。同時這一身份也允許他的藝術創作更加自由,更加追求個性,而不必像金、王那樣謹慎、矜持。

傳世程門作品多以淺絳為主,而淺絳作品又以山水為主。按照河北張森先生的統計,他的山水作品約占他全部作品的80%左右。當我們接觸到程門的作品,很自然地會體會到一種天才的特質:放浪不羈,瀟灑出塵,簡潔靈動,自然隨意。

在程門的作品中,我們幾乎看不到胡夔、金品卿、王少維那種對事物的細致的刻畫。他總是得“意”忘“形”,以寥寥數筆,來凸顯物象的神髓。黃子久、沈石田、倪雲林,都是他傾心師法的大家。程門貴在學古而不泥於古,既認真吸收古代繪畫大師的藝術語言,又善於自抒天機,追求新意;既大膽借用紙絹畫的表現方式,又巧妙發揮瓷器在質地和形狀上的特殊優勢。他運筆蒼勁老辣,酣暢淋漓,不假思索,胸有成竹,完全是以“己意”駕禦筆墨,生成物象,絲毫不受描摹之累,而又能做到筆到、神到、意到,體現了他對宋元繪畫的深刻理解和熟練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