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瓷賞陶
作者:李偉男
彭尚賢夫妻合葬墓位於河南省南召縣雲陽鎮人民路鎮政府東150米處,北靠鹿鳴山,西近迎風嶺,坐北麵南,為磚石結構,青磚砌牆鋪地,平麵呈長方形,分左中右三墓室,墓室長2.6米,寬1.65米,深1.70米,墓室頂部使用12塊青石條封蓋。出土有墓誌一合,碑文詳細記述了彭尚賢的生平事跡、入仕職官,並有“萬曆三年”(1575年)的確切紀年。其隨葬器物大多擺放於墓室西南部,出土有瓷器、鐵器、陶器、銀飾、銅飾、宋錢等。由於墓地土質為黃色粘土,含水量大,隨葬器物大多與淤泥混雜在一起,有的被泥土包裹,除瓷器外,其他器物殘缺不全,金屬物品腐蝕嚴重。該墓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明代南陽地區墓葬形製演變的認識,為研究明朝中原地區的墓葬習俗、社會生活狀況、曆史人物、風土人情、山川地貌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是南陽地區發現有確切紀年的明代墓葬之一,為南陽明代墓葬的斷代分期提供了準確的年代學標尺。
鑒於“彭尚賢”墓是目前南陽已發掘明墓中出土瓷器最多、最有特色的明代紀年墓,現借《收藏界》一角,將其墓誌、瓷器介紹於後,以饗讀者。
一、墓誌
墓誌由兩塊青石扣合構成,誌蓋近似正方形(圖1),邊長64厘米,素麵無紋飾,陰刻篆書“大明承德郎陝西慶陽府通判彭公墓誌銘”17字。誌石呈正方形,邊長61厘米,陰刻楷書“明故承德郎陝西慶陽府通判奉詔進階奉訓大夫槐庭彭公墓誌銘”,計1100餘字。從誌文中能夠了解到彭尚賢家族的發展史,從其祖父彭宣於明朝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遷徙到南召縣,由農耕之家發展成為書香門第,名門望族,見證了南召於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新置縣的曆史,為研究南召縣的曆史沿革提供了實物資料。彭尚賢由歲貢入仕,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明代選拔地方官員的途徑,同時,對於了解地方官員的設置、地方基本組織機構、明代嘉靖年間與西北少數民族之間關係、邊境地區生產生活情況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二、陶瓷器
該墓出土陶瓷器22件。包括琉璃釉三彩陶器、白地黑花瓷、青花瓷、青瓷等種類,器物有碟、瓶、缽、罐、壺、香爐、燈盞等。現擇其有代表性的器物介紹如下:
1.白地黑花加褐彩瓷缽(圖2):口徑19厘米,底徑14厘米,高5.5厘米。直口唇沿,口沿下內收,弧圓腹,平底。器物內壁先上一層白色化妝土,再施無色透明釉,外壁為黑色釉,底部無釉露胎,胎質灰白,底上有五個墊渣支燒痕及不規則黑釉斑,旋削痕跡明顯。缽內底釉下以圓形開光形式用黑彩繪製折枝菊花紋,又有醬褐色斑點點綴其間,花大葉肥,筆意瀟灑,對比鮮明,富有裝飾意味;內腹壁采用黑、醬褐兩種色料描繪出一幅大寫意雲山花草圖,逸筆草草,意足神完,抽象生動。磁州窯係白地黑花瓷器風格明顯,很可能是河南扒村窯產品。
2.孔雀藍釉雙耳連座瓶(圖3):口徑6.3厘米,底徑8.8厘米,高19厘米。喇叭口,細長頸,頸部兩側以矩形雙立耳為飾,廣肩,鼓腹,長脛內收與六方圍欄塔基狀底座相連。瓶體上部為褐黃色土鏽等附著物包裹,露出部分為孔雀藍釉,底座以孔雀藍釉飾欄板部分,以茄皮紫釉飾基座和欄杆部分。從胎釉結合處觀察,瓶體先上一層白色化妝土,再施低溫孔雀藍釉、茄皮紫釉。器底無釉露胎,胎質灰白,局部有零星脫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