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瓷賞陶
作者:曹淦源
“魚藻紋”是中國古陶瓷上常見的裝飾紋樣。景德鎮元青花以魚與蓮花、水草等為題材,彩繪方麵吸收了繪畫性藝術手法,不同於其他魚藻紋樣類的裝飾,故名為“魚藻圖”。目前所見的元青花“魚藻圖”僅裝飾於兩種器物上,形成一定的程式,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不過,對比研究存世的30多件元青花器物的“魚藻圖”,它們的藝術水平也有高低之別,精粗之分。本文就這些相關的問題作初步探討。
一、元青花“魚藻圖”的布局
(一)“魚藻圖”裝飾的器物——罐與盤
元青花瓷的造型豐富多樣,目前所見“魚藻圖”都是作為主體圖畫裝飾在罐、大盤兩種器物上。罐上布局有分為二、三、四、五層四種,“魚藻圖”都是裝飾在突出的腹部。五層的布局是:頸部繪波浪紋,肩部繪纏枝牡丹或蓮紋,脛部繪變體蓮瓣紋(偶見有波浪紋),蓮瓣紋上層一般為卷草或錦紋。裝飾僅分兩層的布局是:頸部為波浪紋,罐體其餘部位都裝飾“魚藻圖”。這種布局的樣式在元青花罐上除“魚藻圖”之外隻有“雲龍紋”、“孔雀牡丹圖”和“蓮池水禽圖”三種。大盤內的布局一般分為三層,折沿上繪錦紋或波浪紋,內壁繪纏枝牡丹紋或蓮紋。迄今隻發現菲律賓海域出水的“魚藻圖”罐有荷葉形蓋,蓋上繪荷葉葉脈。但景德鎮元代窯址出土的罐蓋殘片(圖1,景德鎮陶瓷考古所藏)上繪有魚和水藻,從局部的形態特征可推斷完整的蓋麵應是滿繪“魚藻圖”,與罐上的畫風統一。
(二)布局的特點——橫平形式,帶狀通景
“魚藻圖”罐裝飾分四層或五層布局的主體畫麵為寬帶狀,如圖2(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寬度與高度比例約2∶1,在這個區間(寬度即腹最大直徑約三倍為周長,則展開圖的比為6∶1,如圖3)設計通景式構圖。這種形式同樣適合三層布局(頸、脛部為邊飾),都有水平橫披、安穩開闊的視覺效果。兩層布局直觀的寬與高比例約1.4∶1,如圖4(日本出光美術館藏),但罐肩、脛部都是有弧度的向內緊收,整個罐體上的“魚藻圖”仍有橫向平穩的視覺效果。再在畫麵構圖時把水藻向下拉長至脛底,蓮花蓮葉的莖向上伸到肩部,填補了上下空間,又給人水深魚極樂、風定荷更香的境界。“魚藻圖”盤的邊飾烘托中心主題,圖中魚的遊姿為特定的平穩狀態。
至今未發現“魚藻圖”裝飾於挺拔、高佻的梅瓶、玉壺春等器型,而是裝飾於低重心的罐、盤,以求橫向平穩的相協調的效果,亦見設計者之匠心。
二、元青花“魚藻圖”的藝術特征
(一)構圖——塊麵均衡,參酌對稱
罐上“魚藻圖”一般把四條魚(也有五條的,其中有兩條前後層疊)分為兩組,兩條魚相對而遊為一組。從一個角度可觀賞到一組圖畫。兩組四條魚都不同,有鱖、鯽、鯖、、鯿等。遊魚均處在罐最大腹徑部位,大多數為水平遊姿,或稍向上、向下遊動,也有搖尾回首,顧盼呼侶,都保持橫向姿態。配景繪蓮花、蓮葉、蓮房、水草、浮萍等,景物均衡分布,相互之間不重疊、不掩蔽覆蓋。如蓮花葉的莖呈向上趨勢,飄帶狀水草自下向上再左右飄散,順勢整齊有序排列,曲線形對生短須狀的水草則全由曲線繪成不塗抹成色塊,在飄帶狀水草間穿插紆回,然後以大小浮萍填補空間。但也有少數畫麵的魚尾與水草有掩映的層次(見圖3),這種繪畫性的寫實手法增添了魚穿梭戲嬉的情趣。罐上兩魚一組的圖畫(圖5,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藏)左右近似對稱。傘狀蓮葉和蓮房處於對稱軸部位,飄帶狀水草左右較對稱,鯽與鱖形態相似。此罐的另一組畫麵(圖6)兩魚之間的配景與上圖十分相似,鯿與鯽相似,但鯖與鱖迥異,兩組的花、葉、浮萍等有細微的不同。這種裝飾畫的大體對稱,細微相異,整齊中見活潑,節奏間有變調。
盤上的“魚藻圖”是一幅圓形裝飾畫。單魚圖的魚處於中心,絕大多數為左向平遊式,圖中上下、左右的水草以近似對稱的構圖為主,飄帶狀水草組合呈對稱喇叭口狀,有上下合抱和前後合抱兩式,如圖7(日本出光美術館藏)。雙魚圖有前後魚體遮掩平遊和上下相反方向平遊兩式(圖8,湖南省博物館藏)。盤中平遊的雙魚,平緩的水波;細直帶彎曲的蓮葉莖構成橫豎的對比。
縱觀“魚藻圖”整體布局:第一,是由點(散落的大、小浮萍)、線(花、葉的莖視為細線,水草為粗線)、麵(魚、花、葉大小不同的色塊)平麵性鋪陳。第二,在沒有景深的平麵空間,各景的形態大略對稱中有局部的參差、穿插。第三,遊魚(主體)呈橫平狀態,花葉草縱向飄蕩,圖畫與器形協調,達到平穩、均衡的裝飾效果。
(二)形象——準確寫實,自然生動
1.準確的典型特征。“魚藻圖”描繪的鱖、鯽、鯿等多種魚,都有鮮明的特征。如鯿之頭小、體形扁平近似菱形,鯖之體形圓長,鰱之巨形頭,之下顎上翹。特別是鱖,如圖7巨口、尖嘴、刺鰭、扇尾、花斑鱗,頭部占身長三分之一,背鰭尖刺第二根最長,以下依次漸短,上下唇有刺狀齒;睛點在眼球的下端,似乎在觀察情況,顯得很傳神。這些準確、細膩、生動的畫法,非細致觀察寫生,難以描繪出來。“魚藻圖”上的蓮花、蓮葉也不同於一般“蓮池鴛鴦紋”的圖案,盛開的花形,翻卷的葉蓋都顯自然之姿(見圖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