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壇
11月6日上午,大會按照與會者不同的興趣和愛好,同時舉辦了四場專題論壇,分別為:收藏大家談、收藏與鑒定、收藏與市場、古代書畫鑒定專題演講。
“收藏與鑒定主題論壇”聽講的人最多,趙月汀、孫海芳、徐建融等嘉賓的演講贏得了聽眾的熱烈掌聲。鑒定是所有涉足收藏的人永遠繞不開的話題,也是困惑收藏者的最大難題。上海大學教授徐建融在題為《鑒定不是萬能的》演講中從理論的高度說明不要迷信於鑒定,不是所有的古董藝術品都能鑒定出年代、材質和真假的,人們的認識是有限的,永遠到達不了絕對真理。司法鑒定關係到巨額財產糾紛、人的生命,但是由於許多案沒有準確的司法鑒定結果,或者無法得出鑒定結論,結果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懸案、冤案、假案。古董藝術的鑒定與司法鑒定的重要性顯然是無法比擬的,不要期望國家有關部門會出台關於古董藝術品鑒定的非常明確的條例和規定一些古董藝術品的“身份”無法得到確認,一點都不奇怪。他指出,鑒定也要與時俱進,不能老停留在傳統的眼學鑒定上,要采用新的研究成果和高科技手段。
“古代書畫鑒定專題論壇”由傅申、馬成名、羅青、勞繼雄四人主講。自從黃庭堅的《砥柱銘》拍出天價後,有關其真偽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傅申先生《從存疑到肯定——黃庭堅書〈砥柱銘卷〉研究》的演講再次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馬成名先生的演講《從曾鞏〈局事帖〉的回流探索海外中國文物回歸祖國之路》,也引起書畫收藏愛好者的濃厚興趣。在演講結束後,聽眾就書畫方麵的問題與演講者展開了討論,氣氛十分熱烈活躍。
“收藏大家談專題論壇”“收藏與市場專題論壇”的演講者有趙榆、徐政夫、馬天等人,同樣吸引了許多熱心的聽眾。長期關注和研究文物藝術品市場的趙榆先生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規範與發展》的演講中指出:“中國書畫拍賣市場在文物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在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的指導下,走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道路。經過拍賣企業廣大從業人員的不斷努力奮鬥和廣大收藏家與愛好者的熱情參與,終於將中國書畫的世界交流中心從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中國的香港移到中國的北京,把中國文物與藝術品的經濟價值與國際地位提高到一定程度,這是值得中華民族、中國人民高興的事情。”
藏品展覽
11月4日下午,“京滬收藏家藏品邀請展”在上海展覽中心揭開了序幕。展覽分成三個部分:北京“十墨山房書畫藏品”、上海“曹王李白雅集”藏品和上海收藏家藏品。展品包括書畫、瓷器、古玩、家具、杯角、文房四寶、銅鏡、印章等十餘種,共四百多件。
其中,“十墨山房書畫藏品”計80件,重點展示20世紀的近現代書畫,包括張大千、傅抱石、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等31位名家大師的精品力作。“曹王李白雅集”是滬上老幹部收藏家曹漫之、王一平、李研吾、白書章四人的藏品彙展,由其後人精心挑選供展,包括古今書畫、雜項。“海上收藏家藏品”部分是本次展出的精彩亮點,包括古代書畫、唐宋元明清及近代書畫七十餘件,其中不乏扛鼎之作。由趙月汀、孫海芳等三位藏家提供了47件高古瓷器,也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另外還有10件犀角、20麵銅鏡以及70件印石作品。
展覽一直到11月7日結束,與會者在大會期間觀賞了精美的古董藝術品,親身感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