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慈善原本平常心(1)(3 / 3)

選擇善行,我們這個世界將會更加美好。選擇善行,雖然我們不會太富有,心靈世界卻可以與大千世界融為一體。每個人都有一座完整的圍牆圍城的目的是防外,這正合中國人之觀念:對自己以外的世界,他們首先感到的不是新鮮,而是恐懼,是害怕別人坑了自己的防範心理。

假如有人問:世界上哪個國家的圍牆最多?此世界之“最”毫無疑問得留給我們自己,古往今來城城有牆,村村有牆,甚至家家都有牆。由牆引申出的之“最”還不止一個。大約五千多年前,父係社會的中國人便開始以牆圍房子,不敢說這是天下最早的圍牆,但起碼可以算得上“之一”。中國的圍牆最高,北京的古城高達4丈有餘,超過12米,它也最厚,足足6丈寬,最寬處竟有24米。

中國的圍牆最長,這無須舉例。長城就擺在那兒,其結實也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人為何如此喜歡用牆把自己圍起來呢?這正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封閉性。

應該再談談“封建”這兩個字。在古漢語中,“封”之本意是塊地,有說是50裏,也有說是10裏,後來引申為皇帝賜予下屬的土地。“建”義明確直接:立也。受封之後把它圍起來,這就是“封建”。《詩·商頌》曰:“封建履福”,厥為就之意。可見,中國人早就把得到的地圍起來視為一種幸福。漢高祖便認為“高築牆”是大漢興盛的第一保障。當然,曆史上並非無人認識到封建之弊。孔子便曾經指令其門徒去摧毀封建之牆,而且認為對這牆的大小高低都應做出規定。解放後,形形色色的城牆、村牆曾被視為封建餘孽而一舉蕩平。北京就是一例,而且還在故牆的牆址上修起最現代化的環城地鐵,以示化腐朽為神奇之意。

但人心不古,城牆拆了,可中國人那種牆可以安內防外的信念卻沒有拆掉,形形色色的院牆越建越多,越壘越高,以至於搞不清楚今天的北京城裏到底存在著多少小北京。圍城的目的是防外,這正合中國人之觀念:對自己以外的世界,他們首先感到的不是新鮮,而是恐懼,是害怕別人坑了自己的防範心理。於此不妨套用黑格爾的一句話做描述,他說,對德國人來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完整的世界,那麼對中國人來說,每個人就都有一座完整的圍牆。

如果說“圍牆”作為中國曆史上的產物,其存在有其一定原因和理由,那麼,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從心理上拆除作為專防外來文化的“圍牆”,用馬列主義的觀點對外來文化有分析、有鑒別地進行吸取,就是新的曆史時期一項十分迫切的工作了。

善於比較,從比較中發現自身的不足,才算明智的比較

人生並不回避比較,關鍵在於怎樣比,比什麼。比吃喝,人生將是吃喝的人生;比享樂,人生將是行屍走肉的人生。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這並不意味著人與人不能比。與他人比較是人生常有的事。但是,由於個人所處的環境、機遇以及工作性質不同,與人比人的方式和內容也應有所不同。否則,不但比不出好結果,甚至還會把人比進人生的死胡同。當前社會上就刮起一股攀比風,比排場、比闊氣、比富鬥狠,比的花樣五花八門。比如你請局長來剪彩,他則要請市長來講話;你請客擺50桌,他則要擺上100桌;你買的是皇冠,他則要買奔馳;你房屋裝修成三星級,他則要裝修成五星級。有的人甚至連小孩上的幼兒園、小孩的穿著、小孩的長相等也要比一比。如此比來比去,結果是比出了鋪張浪費的社會風氣,比出了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世俗心態,甚至比出了腐化墮落的罪惡悲劇。

有這樣一則趣聞:有兩個生產隊長,都是第一次進省城參加會議,其間參觀過鋼鐵廠和公園。回到生產隊後,兩人談及參觀省城的感觸時,一個生產隊長對社員們說:工人老大哥真了不起呀!那麼熱的天,工人們還在煉鋼,相比之下,我們真應該加油幹哪!另一個生產隊長則對社員們說:我們不是人哪!我們麵朝黃土背朝天地幹活,別人卻穿裙子打陽傘手拉著手逛公園。兩人參觀同一座城市,為什麼得出的結論截然相反呢?顯然,兩個人比較的內容不一樣。前者比的是工作環境和工作幹勁,更進一步來說比的是吃苦精神。其比較的方式是:工人的工作環境比我們苦,但是工作幹勁很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加油幹。後者比的是生活待遇,更進一步來說比的是享樂。其比較的方式是:城裏人,是人,鄉下人也是人,既然都是人,自己卻不能“打陽傘穿裙子手拉手逛公園”,因而發出了悲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