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慈善原本平常心(1)(1 / 3)

多一點純真,我們周圍的空氣就少一點汙染;多一份善良,我們的身邊就多一份親切。

愛心其實對孩子來說,是一件最純真的事。在他們純真的眼裏,所有的人都是好人,隻有當他們在社會的汙泥濁水中爬了幾個來回,長大知了人事後,才會漸漸體會到人心的險惡,並不是所有的田園裏都是鮮花,玫瑰還長著堅硬的刺,更何況人?

人的變化顯然是受了各式各樣的誘惑之後形成的。事實上許多性情怪乖的人到了老年卻變得十分友善和平。所謂老小老小,老人與孩子有許多情感是相通的。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一個幼稚的小兒的感覺也許正是一個偉大的人物費了幾十年光景琢磨出來的道理,人類最推崇最共通的情感卻又是最平凡最簡單的。

就在我的家鄉附近,有一個八歲的女孩子從電視裏看到貧困山區的孩子缺吃少穿,上不起學,當時就流下了眼淚,她對媽媽說,她要把過年攢的壓歲錢和平時的零花錢全都拿出來,送給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讓他們也和她一樣能每天背著書包上學堂。女孩的爸爸媽媽是一對善良的夫婦,答應了孩子的要求,通過希望工程,以女兒的名義讚助了一位貧困學生。沒想到半年之後,這位天使般的女孩卻得了不治的白血病,她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幾度昏厥,但她念念不忘的卻是那位從來沒見過麵的貧困學生,那是個女孩子,比八歲的她還要年長,她們隻通過幾次信,但在她稚嫩的心裏卻為這個年長的女孩負有一份神聖的責任,它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讓她關注,她懇求爸爸媽媽不要忘了給那位貧困的女孩子幫助,在她留下的遺書中,最大的囑托便是要求爸爸媽媽供養那個女孩子念完大學。

這個弱小的女孩讓所有的大人們都深深為之感動。

就在1998年的長江大水泛濫之時,在湖北荊州的一座小縣城裏,一處樓房夜裏被洪水圍困,樓裏的居民束手無策,萬般惶恐。在一片亂哄哄的人群之中,一個陌生的小夥子站出來,鎮定自若地冒著生命危險將一根尼龍繩一頭係在樓上,另一頭係住洪水彼岸的大樹,然後扶著老人孩子和所有的居民沿著繩子一個個滑到安全的地方。人們剛剛脫險,身後那座樓房就慢慢地坍塌了。

洪水後,人們不約而同想到了這個救了大家性命的小夥子,但卻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姓名和來曆,隻印象深刻地記得他站在洪水中,身穿一件紅背心。於是,小小的縣城動用了電視台和別的各種渠道,四處尋訪紅背心。找來找去,找到一個確實為救人係過繩子的人,可他說自己當時並沒有穿紅背心,而是一件白汗衫。接下去又找到一個在洪水中指揮人們脫險的人,可他已是人到中年,而那個“紅背心”明明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找哇找哇,最終也沒有找到紅背心,他就像蘑菇一樣突然從地裏冒出來,又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人們雖然遺憾,但他留在人們心中許多美好的東西卻將永存。人們還記得,因為那個小夥子的無私和鎮定,所有在場的人都從一片慌亂中也隨之鎮定下來,麵對那根救命的繩子,沒有一個人爭先恐後,而都互相禮讓著,把老人和孩子挨次放到前麵。這說明,愛心是可以培育醞釀的,也許“紅背心”正是那種天時地利再加上人和氛圍而產生出來的。當今社會,崇高之類的詞已經大大貶值,但鄉下女孩那種純潔無瑕的愛心感天動地;紅背心的舍己救人仍然讓人久久難以忘懷。因為這原本都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或者可以說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情感。不敢設想,如果所有的人都沒有了一絲愛心,這人與人之間還將如何相處,世界又將是怎樣的一片混亂?我們得知就在同一場洪水中,有的人一心想著他人,有的人卻趁火打劫,竟然開著大汽車半夜到無人區去偷搶財物;還有的人甚至不顧三令五申貪汙救災糧款,這些人類渣滓的所作所為理應受到嚴厲的懲治。

醜惡的存在尤其說明善良美好情感的可貴,多一點純真,我們周圍的空氣就少一點汙染;多一份善良,我們的身邊就多一份親切。慈善平常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營造者,讓我們生活的空間變得更加美好起來。

選擇善行,其實是選擇一種人生態度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顆愛心,那麼,生活的大地上就不會長出仇恨的雜草和魔鬼的莊稼。因為愛心是善行的種子。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關於人性本善與本惡的爭論,幾乎響徹了曆史的整個甬道,至今仍未休止。我卻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呱呱墜地的時候,無所謂好壞,無所謂惡善。人的善惡不是先天的賜與而是後天養成的。

黎巴嫩大哲學家紀伯倫說:“當你努力奉獻自己的時候,你便是善。”引而申之,當你不擇手段尋求私利滿足私欲的時候,你便離惡的深淵不遠了。善與惡作為兩種界限分明的行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和機遇。或者說,人降生到這個充滿物欲的世界上,其一舉手一投足都深刻著善與惡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