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是舍棄現實生活中千奇百怪的誘惑。聲色犬馬、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各種各樣的享受在現代文明中不斷對人施展著各種各樣的誘惑。人,一旦為了享受而鑽營,甚至不擇手段,那麼,耗費的不僅是精力,而且難免會在膚淺的享受之中遠離人生的大誌向,甚至與自己真正需要的人生幸福背道而馳。
其三是舍棄現世的功利標準下的成敗得失。當人們斤斤計較於蠅頭小利,與身邊的人大爭一日之短長、論一時之高低的時候,人們的眼界、思維與胸懷實際上已受到極大的限製。匍匐於現世的功利標準往往會造成兩種心態,一種是對別人成功的模仿與追逐,再就是未能如願以償時生出的各式各樣的嫉妒心。前者決定了一個人不會有新的創造,後者常常無損於別人卻將自己置於痛苦之中。兩者不但不會使人升華,而且會使人變得平庸。
明智的舍棄,實際上是一個人求進取、求發展的前提。一個人隻有知道自己不能幹什麼,舍棄那些不切實際的追求,才能把有限的精神集中到自己能夠成功的事業上。當一個人能不為世俗的微功小利煞費心機、嘔心瀝血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認真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一切,他才有可能避開身邊無謂的爭鬥和紛擾而積蓄起屬於自己的能量。
在現實生活中富有膽識的舍棄,說到底是讓人最大程度地屬於自己,屬於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不被現實生活中那些阻礙自己人生目標的力量所驅使所異化。人必須擁有智慧,而智慧,要以心靈的自由為前提。心靈是最該屬於自己的,而它又是最難屬於自己的,因為作為社會的人,太難掙脫社會給予人的種種束縛了。而許多束縛,又恰恰是人們似乎在為掙脫這種束縛時加倍給予自己的。
古人說:“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恰恰說出了古人在人的有限的生命麵對無限的大千世界時所生發出的大智慧。人,隻有當真正了解自身的局限時,才能最大限度地聚集起自己有限的能量,去與那個無限的外在世界進行交流與融合。
不解舍棄之妙時,人就難以擺脫狹隘、苦悶、浮躁、淺薄和被動,而當人真正能夠走入“舍棄”的境界時,他的眼前就是一個別樣的世界。
最靠近你的機會,就是最重要的和最迫切的
在生活當中,有許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把手頭的機會抓住,這是至關重要的。
周國平先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卻被淹死了。事後,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他做得對,因為孩子可以再生一個,妻子卻不能死而複活。有人說他做錯了,因為妻子可以另娶一個,孩子卻沒法兒死而複活。
哲學家聽說了這個故事,也感到疑惑難決,他就去問農民。農民告訴他,他救人時什麼也沒去想。洪水襲來,妻子在他身邊,他抓起妻子就往山坡遊。待返回時,孩子已被洪水衝走了。
讀到這個故事時,我被這個農民打動了很久,從內心深處佩服這個農民。
這個農民如果進行一番抉擇的話,事情的結果會是怎樣呢?
洪水襲來了,妻子和孩子被卷進漩渦,片刻之間就要沒了性命。而這個農民還在山坡上進行抉擇,救妻子重要呢,還是救孩子重要?
我想,也許等不到農民繼續往下想救妻子還是救孩子的利弊,洪水就把他的妻兒都衝走了。
在生活當中,有許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
有人總喜歡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再三權衡利弊,猶猶豫豫,舉棋不定。結果,待到想好了去做的時候,早已時過境遷,機會已經沒有了。
把手頭的機會抓住,這是至關重要的。最靠近你的機會,就是最重要的和最迫切的。把手頭的機會抓住了,就等於把一切機會都抓住了。因為,過去的機會已不複存在,而未來的機會總是要一步一步才逼近你身邊的。沒有到來之前,你縱然絞盡腦汁,也是徒勞枉然。
人生的抉擇是最困難的,也是最簡單的。困難在於你總是把抉擇當作抉擇。簡單在於你別去考慮抉擇問題,隻是動手去做。
人生的抉擇,一直困擾著無數的文化人。可笑的是,這個沒文化的農民,可以做我們這些文化人的導師。
成功並非靠天賦,
靠的是把尋常的天資
發揮到不同尋常的高度
學會自我約束,將生活享樂推遲;善用他人智慧,將諾言守到底。
西奧多·羅斯福有句名言:“普通人成功並非靠天賦,而是靠把尋常的天資發揮到不同尋常的高度。”
可以這樣歸納普通人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