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文章需要官製——三省六部(2 / 3)

尚書省之組織,至隋而定型,尚書皆以部為名,而郎官以司為名。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及吏部、主爵等24司。

尚書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領百官。

左右仆射各一人,從二品,掌統理六官,為令之貳,令闕則總省事,劾禦史糾不當者。

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辯六官之儀,糾正省內,劾禦史舉不當者。吏部、戶部、禮部,左丞總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總焉。郎中各一人,從五品上;員外郎各一人,從六品上。

都事各六人,從七品上;主事各六人,從八品下。吏部考功、禮部主書皆如之。諸司主事,從九品上。有令史各十八人,書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長各六人,掌固各十四人。

門下省

官署名。《舊唐書?職官誌》說:“秦漢初,置侍中,曾無台省之名。至晉,始置門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龍朔改為東台,光宅改為鸞台,神龍複舊”。東漢時即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於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讚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晉稱門下省。唐曾改為東台、鸞台、黃門省等,旋複舊稱。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門下省僅主朝儀等事。神宗元豐改官製,始恢複審查詔令的舊製。南宋初,中書、門下合並為一。遼金亦置門下省。元以後廢。

門下省一般設有: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後垂拱元年曰鸞台侍郎,天寶元年曰門下侍郎,幹元元年曰黃門侍郎,太曆二年複舊。

左散騎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隋廢散騎常侍。貞觀元年複置,十七年為職事官。顯慶二年,分左右,隸門下、中書省,皆金蟬、珥貂,左散騎與侍中為左貂,右散騎與中書令為右貂,謂之八貂。龍朔二年曰侍極。

左諫議大夫四人,正四品下。掌諫諭得失,侍從讚相。武後垂拱二年,有魚保宗者,上書請置匭以受四方之書,乃鑄銅匭四,塗以方色,列於朝堂:青匭曰“延恩”在東,告養人勸農之事者投之,丹匭曰“招諫”,在南,論時政得失者投之;白匭曰“申冤”,在西,陳抑屈者投之;黑匭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謀者投之。以諫議大夫、補闕、拾遺一人充使,知匭事;禦史中丞、侍禦史一人,為理匭使。其後同為一匭。天寶九載,玄宗以“匭”聲近“鬼”,改理匭使為獻納使,至德元年複舊。寶應元年,命中書門下擇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匭,以給事中、中書舍人為理匭使。建中二年,以禦史中丞為理匭使,諫議大夫一人為知匭使;投匭者,使先驗副本。開成三年,知匭使李中敏以為非所以廣聰明而慮幽枉也,乃奏罷驗副封。武德元年置諫議大夫,龍朔二年曰正諫大夫,貞元四年分左右。

給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館繕寫讎校之課。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審,則駁正違失。詔敕不便者,塗竄而奏還,謂之“塗歸”。季終,奏駁正之目。凡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頒之。三司詳決失中,則裁其輕重。發驛遣使,則與侍郎審其事宜。六品以下奏擬,則校功狀殿最、行藝,非其人,則白侍中而更焉。與禦史、中書舍人聽天下冤滯而申理之。

門下省有錄事四人,從七品上;主事四人,從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二人,書令史四十三人,甲庫令史十三人,能書一人,傳製二人,亭長六人,掌固十四人,脩補製敕匠五人,裝潢一人。起居郎領令史三人,讚者六人。武德三年,改給事郎曰給事中。

左補闕六人,從七品上;左拾遺六人,從八品上。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武後垂拱元年,置補闕、拾遺,左右各二員。

典儀二人,從九品下。掌讚唱及殿中版位之次,侍中版奏中嚴、外辦,亦讚焉。隋謁者台有典儀,武德五年複置,隸門下省。

城門郎四人,從六品上。掌京城、皇城、官殿諸門開闔之節,奉管鑰而出納之。開則先外後內,闔則先內後外;啟閉有時,不以時則詣合覆奏。有令史二人,書令史二人。武德五年,置門仆八百人,番上送管鑰。

符寶郎四人,從六品上。掌天子八寶及國之符節。有事則請於內,既事則奉而藏之。大朝會,則奉寶進於禦座;行幸,則奉以從焉。大事出符,則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兼以敕書;小事則降符函封,使合而行之。凡命將、遣使,皆請旌、節,旌以顓賞,節以顓殺。有令史二人,書令史三人,主寶二人,主符四人,主節四人。武後延載元年,改符璽郎曰符寶郎;開元元年,亦曰符寶郎。

六部:

吏部

中國古代官署。東漢改尚書常侍曹為吏曹,又改為選部,魏晉以後稱吏部。隋唐列為六部之首。長官為吏部尚書。曆代相沿。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勳司掌文職官員守製、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 、入籍、複名複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宣統三年(1911),清政府的責任內閣設立製誥、銓敘等局,吏部遂撤。

吏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

吏部主事四人,司封主事二人,司勳主事四人,考功主事三人。武德五年改選部曰吏部,七年省侍郎。貞觀二年複置。龍朔元年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功曰。武後光宅元年改吏部曰天官。垂拱元年改主爵曰司封。天寶十一載改吏部曰文部,至德二載複舊。有吏部令史三十人,書令史六十人;製書令史十四人;甲庫令史十一人,亭長八人,掌固十二人;司封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掌固四人;司勳令史三十三人,書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考功令史十五人,書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戶部

中國古代官署名。三國時設度支尚書,掌財政。隋代以度支尚書為民部尚書。唐代改稱戶部,遂為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曆代相沿。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清還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隸於戶部的機構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戶部改為度支部。戶部遂廢。

戶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錢穀之政、貢賦之差。其屬有四:一曰戶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