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們的存在,人們的生活從此有所不同——你們可以使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是你能夠而且必須做到的。”
這位教授在演說中,先是講述一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然後由此及彼地引申,告誡他的學生們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應該具有起碼的職業道德。這種演講技巧構思巧妙,感召力強,還可以創設充滿哲理的境界和氛圍。有時候,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作為鋪墊,創設出緊扣題旨的意境,並由此觸景生情,升華主題,也可以使演講出奇製勝。
有一篇號召環保的演講,題目是《我們的後代喝什麼》,就是運用了這種技巧。演講開篇,作者先講了自己在遊覽長江三峽時所經曆的一件小事:幾位外國友人遊覽長江三峽,他們被大自然迷人的景色所折服。但同時,他們也看到了一些令人心痛的畫麵:滾滾東流的長江,好似一個巨大的天然垃圾場,果皮、廢紙、飯盒都隨著長江水一路漂泊。
這幾位外國友人不忍心蹂躪大自然,但遊輪上又沒有垃圾桶,他們便把廢棄物用塑料袋包好,下船時交給了乘務員。哪知,剛一轉身便被乘務員毫不留情地扔進了長江。
敘述完這個故事,演講者便“借景生情”:
“水,對我們人類有恩有情,我們決不能做出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蠢事!更不能將我們自己釀成的苦酒逼著我們的後代喝下去,更不能做出殺雞取卵,貽害子孫的傻事。
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
作者通過外國遊客在長江遊覽的見聞和遭遇,反襯了國人環保意識差。由此抒發感慨,引發議論,情理交融,很好地升華了主題。
語言簡潔意思明確
古人寫文章講究言簡意賅,“增一字則密,刪一字則疏。”其實,做演講更須如此。海涅曾說過:
“做演講不能像皇帝出行,前簇後擁著一大隊人馬。一句浩浩蕩蕩的句子裏,往往隻有一點兒意思,仿佛一輛金碧輝煌的宮廷大車,駕上六匹盛裝而飾的馬,一路行來,好不隆重。”
演講是靠具有實際意義的內容來打動聽眾而不在於你的言辭多麼華麗。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次,馬克·吐溫到教堂做禮拜,適逢一位傳教士在搞募捐活動。剛開始,傳教士聲情並茂地講敘著非洲的苦難生活,希望大家能夠伸出友愛之手,幫助那些窮困潦倒的非洲人。馬克·吐溫聽後,十分感動,決定等教士講完了捐出五十元。
但過了十分鍾,傳教士還在絮絮叨叨地講個沒完。馬克·吐溫有點不耐煩了,心想:看來,待會兒我隻能給他捐二十元了。
又過了十分鍾,傳教士還沒講完,馬克·吐溫生氣了,對自己說:待會兒我一分錢也不出看他能怎麼樣。
終於,半個小時後,傳教士講完了。當他拿起缽子挨個向聽眾們募捐時,忍無可忍的馬克·吐溫不但一分錢沒掏,反而從缽子裏拿走了兩塊錢。由此可見絮絮叨叨的長篇大論隻會讓人厭煩,使人昏昏欲睡。隻有簡潔明快,語言流暢,才能使聽眾在有限的時間裏集中精力,才能使聽眾對你所講的產生興趣,進而受到感染。
曾有一篇隻有十個句子的演講,卻產生了轟動效應,而且成為演講中的經典。這篇講演便是林肯的《在葛底斯堡烈士公墓落成典禮上的演說》。當時,林肯剛剛就任美國第十六任總統,隨後不久就爆發了內戰,即美國曆史上的南北戰爭。南方反對廢除奴隸製的各州宣布脫離聯邦,要求獨立。以林肯為首的聯邦政府當然不能容忍,戰爭由此而發。
1863年7月,聯邦政府軍與叛軍在葛底斯堡發生了一場激戰,結果政府軍取得了勝利。這場勝利意義深遠,南方叛軍嚴重受挫,元氣大傷。自此之後節節敗退,直至最後無條件投降。但在這次戰鬥中,政府軍也損失慘重,為了紀念這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們,聯邦政府在葛底斯堡修建了國家烈士公墓,在公墓落成典禮上,林肯發表了這篇著名的演說:
“八十七年前,我們的前輩在這塊大陸上締造了一個新的國家。孕育於自由之中,主張人人生而平等。
現在我們進行這場偉大的內戰,正考驗著這個國家,也考驗著任何一個奉行這種原則的國家,看它是否能夠長期存在下去。我們就是在這場戰爭中的一個偉大的戰場上舉行集會的。我們舉行集會,是為了把這個戰場的一塊土地奉獻給那些為這個國家的生存而壯烈犧牲的人們,作為他們的最後安息之所。我們這樣做,是非常適宜,非常恰當的。
但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我們不可能奉獻這塊土地,我們不可能使之更加神聖。因為曾經在這裏浴血奮戰的活著的和犧牲了的勇士們,曾經使它神聖至極,遠非我們盡這點微薄的力量所能增損。
我們在這裏講的話,人們將不會怎麼注意,更不會長久記在心裏,而勇士們的業績,人們將永遠不忘。
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們,倒是應該在這裏把自己奉獻給勇士們曾經如此崇高地向前推進的未盡事業。我們倒是應該把自己獻給遺留在我們麵前的偉大任務。從這些光榮的死者身上學習更多的獻身精神,來完成他們為之竭盡忠誠的事業。我們在這裏莊嚴地表示我們的決心,決不讓死者的鮮血白流,要使這個國家在上帝的保佑下得到自由和新生,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製度永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