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演講中妙趣橫生,才能“抓住”聽眾(1)(2 / 3)

“我今天要講的是‘娜拉走後怎樣?’”

伊卜生是19世紀後半期挪威的一個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幾首詩之外,其餘都是劇本。這些劇本裏麵,有一些是含有社會問題的,人們也稱‘社會劇’,其中有一篇便是《娜拉》。

《娜拉》這一作品,在中國譯為《傀儡家庭》。主要講的是,當初娜拉滿足地生活在所謂幸福的家庭裏,但後來她覺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們又是她的傀儡。於是,娜拉終於走了……使用這種開門見山式的方法開場,可以使聽眾了解題目的來曆、背景,對演講的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使聽眾對演講內容產生興趣。

有時候開門見山地直抒胸臆還能夠渲染氣氛,感染聽眾。

美國前國務卿埃弗雷特一次在葛底斯堡國家烈士公墓揭墓式上發表演講時,眺望著遠處的群山,遼闊的原野,佇立的人群,肅穆的氣氛,大受感染,當即充滿深情地說道:

“站在明靜的長天之下,從這片經過人們終年耕耘而現在還安靜憩息的廣闊田野放眼望去,那雄偉的阿勒格尼山脈隱約地聳立在我們前方,弟兄們的墳墓就在我們腳下,我真不敢用我這微不足道的聲音,來打破這上帝和大自然所安排下的這意味無窮的寂靜……”

這段直抒胸臆的開場白,描繪了墓地四周肅穆、莊嚴的景象,又表達了對革命烈士無比的敬仰之情。語言樸實無華而又情深義重,怎能不令聽眾聞之動容。

1915年,在美國的科羅拉人最痛恨的人就是洛克菲勒。受全球經濟危機浪潮的衝擊,這裏的經濟也是一片蕭條。工人們發不了薪水,而且工廠又大批裁員,食不果腹的工人們發起了大規模的罷工浪潮。當時,洛克菲勒是這一地區富勒煤鐵公司的負責人,工人們鬥爭的矛頭毫無疑問地指向了他。

這一罷工持續了長達兩年之久,憤怒的工人們因為提高工資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便將滿腔的怒火全發泄出來。他們砸毀機器,拆掉設備,圍攻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因此導致了軍隊的幹預,還發生了多起慘重的流血事件。

雙方相持不下,誰也不肯讓步,但這種結果對雙方都沒有好處。一方麵,工人們鬧得越凶,老板們越不肯讓步,他們都是視財如命的家夥,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置辦的廠房和設備被工人們毀壞,怎會不心疼?另一方麵,工人們罷工持續的時間越長,老板們損矢越大,機器停止了轉動,利潤從哪裏來?賺不到錢,又拿什麼給工人們提高工資?

洛克菲勒覺得必須結束目前的混亂狀態,可是能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呢?思來想去,他決定應該盡力把罷工者爭取到自己這一邊。為此他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與工人代表們溝通,然後他決定給全體罷工的工人們進行一次不同尋常的演說。

在工人們憤怒的聲討聲中,洛克菲勒走上講台,表現出極大的誠懇和友好,向工人們說道:

“朋友們,我今天為能在你們麵前講幾句話而感到自豪和驕傲。我已經拜訪了你們的家庭,見到了你們的妻室兒女。可以這樣說,我們現在在這裏相聚的不是局外人,而是朋友!難道不是這樣嗎?

今天是我一生中值得紀念的日子,我為能和這個大公司的工人代表、職員和管理人員第一次在這裏相聚而感到榮幸。請相信,我為此自豪並會永遠記住這一天。

假如我們相聚在兩個星期之前,對你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我還是個陌生人,因為那時僅有個別人認識我。在拜訪了你們的家庭並已和你們當中的不少人進行交談後的今天,我可以有把握地說,我們是作為朋友在這裏相聚的……”

洛克菲勒可能不算是個演說家,但不容否認的是,他的這次演講極為成功。政治上解決不了的難題,一次演講便解決了。這也許就是演講的魅力。中心突出旗幟鮮明

中心突出,要言不煩。抓住了重心,才能抓住整篇演講的靈魂。1941年12月7日,是美國的國恥日。因為這一天,日軍偷襲珍珠港,給駐紮在那裏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以毀滅性的打擊。無數美利堅民族的優秀兒女魂葬太平洋。

當美國總統羅斯福得知這一消息,大為震驚。他低估了日本人的膽量,同時他也知道美國別無選擇——隻有迎接日本人的挑戰。

當時的美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初期,美國遠離戰爭,更多的是充當一個軍火供應商的角色。而這些足以讓美國大發一筆戰爭財。美國人民也已經習慣了歐洲和亞洲的槍聲,他們並不想卷入這場人類的大災難之中。因此,如何說服美國民眾,使他們能支持政府,作為政府的強大後盾去打擊日本人成了羅斯福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

於是,羅斯福在參眾兩院聯合會議上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說——《1941年12月7日——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他的這次演講不斷被掌聲打斷,全文不到一千字,僅用了六分半鍾。演講結束後,國會僅用半個小時就在參眾兩院分別以八十三票對零票,三百八十八票對一票通過了美國和日本之間存在著戰爭狀態的聯合決議。

1941年12月8日,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