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論辯中維護權益的語言藝術(2)(3 / 3)

同他一起戰鬥的美國士兵都笑了起來,大家認為這是個地地道道的天大笑話。

出乎美軍意料之外的是,這句話居然動搖了日軍士兵的抵抗決心,槍聲奇跡般地戛然停止了。日軍士兵放棄了寧死不降的武士道精神,一個接一個地全部爬出了洞口,乖乖地繳槍投降了。

日軍士兵雖然對美國了解不多,但是通過影壇,卻非常熟悉好萊塢和那裏的影星,做夢都想到好萊塢去旅遊。美軍的這個承諾對他們來說,真是正中下懷,產生了抵擋不住的誘惑。

美軍為了言而有信,果真帶著日軍俘虜遊覽了好萊塢影城。

事實勝於雄辯

“事實勝於雄辯。”在聊天討論中,為了增強說服力,有時可以引證一些典型事例,使其為辯論的主題服務,深化觀點,增強辯論力量。

例如,在一次座談會上,大家就“口才與人才”為題進行著討論,有位參與者以高超的口才說服了在座的每一位聽眾:

古今中外,有無數的演講家、雄辯家與口才家能說會道,呼風喚雨,為人民服務,為社稷呐喊,他們紮根於廣大民眾之中,憑借敏捷的思維,犀利的目光,洞察了曆史的真諦後,又駕馭了聲遏行雲的口語藝術,以一言九鼎之力,演說時慷慨激昂,情真意切;論理時鞭辟入裏,直陳要害;爭辯時激切鋒利,快口如刀;交談時言詞精辟,風趣自如;言笑時幽默睿智,妙語連珠。

戰國時的蘇秦依仗三寸不爛之舌,遊說東方六國,身掛六國帥印,促成合縱抗秦聯盟;三國時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終於說服吳主孫權和都督周瑜聯劉抗曹,大破曹兵於赤壁;戊戌維新中的梁啟超麵對國難,大聲疾呼,喚起民眾,投身革命;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多次在談判桌上以他那聞名世界的“鐵嘴”挫敗敵手,捍衛了黨和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法國大軍事家拿破侖憑其才能,叱吒風雲,橫掃歐洲;美國總統羅斯福,運用自己的權利與說服力引導美國人民參加反法西斯的鬥爭,使美國渡過了戰爭威脅和經濟危機的難關;黑人領導馬丁·路德·金以演講不武器,反對種族隔離主義,獲得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無數事實證明,口才能發揮出“改天換地、驚天動地”的巨大作用。這位參與者引證事例,強化論據,言之確鑿,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善用數據進行論辯

上海某公司下屬一家建築公司為崇明一家工廠安裝廠房。沒想到工字梁的鋼鑄頂端和底端都是虛焊,結果鋼鑄梁掉了下來,壓在一個年僅28歲的年輕人身上,造成高位截癱。

於是該公司向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美國CC公司對該工人進行人身賠償。CC公司就是與該公司進行鋼製廠房交易的美國銷售公司。上海D事務所的段祺華本來是CC公司的法律代理,現在他願意做雙方的法律代理人。

當時,對方請了美國一家律師事務所駐中國辦事處的律師做代理。對方律師明明是個中國人,可他說中國工人不值錢,賠10萬元人民幣就夠了。段祺華律師反駁道:“我們看六、七十年代的韓國和日本,他們那時工人的工資與今天的中國是一樣的。發展到九十年代的時候,日本建築工人的工資遠遠超過美國,這就是一個國家的發展軌跡。中國也是如此。所以,你不能按照今天的工資水平來賠償。很簡單,1987年這個工人開始工作的時候,每個月60元人民幣,今天他拿2000多元。照這個發展速度,你應該賠500萬美元才能趕得上。將來中國工人的工資水平必將超過美國。為什麼?這很簡單,現在美國每年的經濟發展速度隻有1~2個百分點,我們中國是十幾個百分點,特別是上海地區,都在14~15個百分點,過去10年是這樣,將來10年還會如此,趕上美國不是太遙遠的事情。我是個律師,1988年我的工資是150元人民幣,現在我的秘書一個月的工資是3000元,比我當年當律師的時候高20倍。而我現在在上海做律師,你們在座的美國律師收入也未必趕得上我。”這一場舌戰,段祺華律師為受傷的中國工人索回了29萬美元的賠償金,為同胞討回了公道。

段祺華律師在這一場舌戰中取勝的關鍵是:他善於運用“數據語言”來進行論辯。用確認的數據來代替無可辯駁的事實,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巧用比喻可增加論辯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