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覺得曹丘生說得很有道理,頓時不再討厭他,並熱情款待他,留他在府裏住了幾個月。曹丘生臨走時,還送他許多禮物。曹丘生確實也照自己說過的那樣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揚季布如何禮賢下士,如何仗義疏財。這樣,季布的名聲越來越大。
在這個故事中,鄰居周季在季布困難的時候幫助他渡過難關,季布得誌後,他的鄰居曹丘生又為他奔走呼告,也無形中幫了他很大的忙,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這都是和季布平時團結鄰居、樂於助人分不開的。
幫助鄰居要堅持不懈,不要一時興起,不要這也幫那也幫,不高興的時候就誰都不幫。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在現代社會,在金錢的衝擊下,很多人一舉一動都在考慮著自己的利益,就別說幫助別人,更別說堅持不懈地幫助別人。無私地始終如一地幫助他人,一直是受社會所尊敬的優良品質。
在鄰居有困難的時候,千萬別忘了該出手時就出手。
求老鄉辦事的說話技巧
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鄉情是以地緣為紐帶而結成的特殊緣分。人們在說話辦事時可以靠鄉情套近乎、拉關係,可以利用鄉情打通關節,辦成事情。
在今時代,在說話辦事中老鄉觀念也照樣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張先生原是吉林人,解放戰爭時,由於兵荒馬亂,他跟著父母逃荒到山東,後就在山東定居下來,一家人過著非常貧苦的生活。後來新中國成立了,張先生一家人為了當地的建設就再沒有回吉林。
改革開放以後,張先生以敏銳的思維和大膽的投資,創辦了一個工廠,經過幾年的奮鬥與拚搏,現已成為全國同行業的佼佼者,個人資產總額已名列全國前五名。張先生雖已成家立業,但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家鄉,想著家鄉的人民,現在年齡也大了,很有一種葉落歸根的想法,但苦於工作太忙,沒時間回去。
這時,張先生的家鄉為了創辦當地特有的產品加工廠,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當地政府千籌萬借,才籌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於是就派出王某去找張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王某是政府對外聯絡辦的,為人聰明,善於交際,且很有辦法。他看了張先生的詳細資料後,就判斷張先生這時也很有回家鄉投資的意向。因此,在沒有任何人員的陪同、也沒有準備任何禮品的情況下,獨自一人前往山東,並且打包票定會籌到款項。
當張先生聽到家鄉來人時,欣喜之餘也感到有些驚訝,因為久不聞家鄉的信息,突然有人來了,該不會是招搖撞騙之人吧!張先生心裏不由生起陣陣疑心,但出於禮節,他還是同王某見了麵。
王某一見張先生這種神情,知道他還沒有完全相信自己。於是他挑起了家鄉的話題,隻講家鄉新中國成立前及前30年的風貌變化,他那生動的語言,特別是那濃濃的愛鄉之情溢於言表,令張先生深受感動,也將他帶回了童年及少年時期,想起了那時的家鄉、那裏的爺爺奶奶,還有鄰裏親戚……很顯然,張先生記憶深處中的那塊思鄉領地已被王某揭開了蓋頭,蘊藏在心中的那份幾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來,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