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的決定一發布,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對,許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諫,但楚莊王主意已定,誰也無可奈何。正當群臣搖頭歎息之際,突然從殿門外傳來號啕大哭之聲,楚莊王驚問是誰,左右告之是侍臣優孟。於是,楚莊王立即傳令優孟進見,問道:“愛卿,何故大哭?”
優孟一邊抹眼淚,一邊哭哭啼啼地說道:“堂堂一個楚邦大國,有什麼事情辦不到,有什麼東西得不到?大王將自己所愛之馬以大夫之禮下葬,不但不過分,而且規格還嫌低了。我請大王應該將愛馬以國君之禮葬之,賜以玉雕棺材,好木頭做的棺槨,而且要全國老幼撫土掩埋,通知鄰國來悼唁。這樣讓諸侯們也好知道大王您看重馬而輕於人,這不是很明智的舉動嗎?”
優孟的話音剛落,群臣一片喧嘩,以為優孟之說,十分荒唐。楚莊王一聽,卻沉默不語,細細品味優孟話中的真意。尋思良久,低著頭慢慢地說:“我說以大夫之禮葬之,確實太過分,但話已傳出,現在能怎麼辦?”
優孟一聽,馬上接口道:“我請大王將死馬交給廚師,用大鼎烹飪,放上調料,煮熟後,馬肉讓群臣飽餐一頓,馬骨頭以六畜之禮下葬。這樣,天下人以及後世就不會笑話您了。”
楚莊王找到了一個台階下,群臣大吃了一頓馬肉,事情也就此了結了。優孟的能說會道,勸阻了楚莊王荒唐的行為,但是為什麼其他的大臣勸諫不成呢?原因就在於他們心有餘而“口”不足。
優孟因侍奉楚莊王多年,深諳楚莊王的性情,知道此時的楚莊王,忠言直諫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獲悉群臣勸諫失敗之後,采取一種“正話反說”的策略,先順著楚莊王之意說下去,自然地在依從中露出揶揄、諷刺之意。先指出楚國是個實力雄厚的國度,無堅不摧,任何事情都辦得到,應該以人君之禮葬馬。這些話在楚莊王聽來自然舒服,甚至感謝優盂對自己愛馬之情的深刻理解。這樣一步一步說下去,楚莊王也不是傻瓜,當然懂得其中的真正意思:大王以國君之禮厚葬愛馬,這確實是“貴馬”之舉,但是在它的反麵是“賤人”。優孟正是運用“正話反說”的方法,從稱讚、禮頌楚莊王的“貴馬”精神的後麵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卻又正是勸諫的真意———諷刺楚莊王“賤人”的昏庸舉動,從而把楚莊王逼入死胡同,不得不回頭,改變自己的決定。
溫語相求而遠親不如近鄰
“遠親不如近鄰”。鄰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須接觸的人。鄰裏近在咫尺,他們的適時照顧、幫助,能解燃眉之急。
有一個好鄰居,建立一種親密無間的鄰裏關係,會使我們辦起事來得心應手。
倘若鄰裏關係處理不好,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可能就會出現一個很大的紕漏,無論你的能力有多大,有些日常瑣事可能還離不開他們。
鄰裏關係相處中,“雪中送炭”要比“錦上添花”更有價值。
西漢初年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為人正直,樂於助人。不管誰有困難,他都會熱心地幫忙,所以在當時名聲很好。季布曾經是項羽的部將,他很會打仗,幾次把劉邦打敗,弄得劉邦很狼狽。後來項羽烏江自殺,劉邦奪取天下,當上了皇帝。劉邦每想起敗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生氣。憤怒之下,劉邦下令緝拿季布。
他的鄰居周季得到了這個消息,秘密地將季布送到魯地一戶姓朱的人家。朱家是關東一霸,素以“任俠”聞名。此人很欣賞季布的俠義行為,盡力將季布保護起來。不僅如此,還專程到洛陽去找汝陰侯夏侯嬰,請他解救季布。夏侯嬰從小與劉邦很親近,後來跟劉邦起兵,轉戰各地,為劉邦建立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處境,在劉邦麵前為季布說情,終於使劉邦赦免了季布,還封他為郎中。不久又任命他為河東太守。
當時,楚地有個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辯,專愛結交權貴。季布和這個人是鄰居,很瞧不起他,偏偏曹丘生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結他,特地請求皇親國戚竇長君寫一封信給季布,介紹自己給季布認識。竇長君早就知道季布對他印象不好,勸他不要去見季布,免得惹出是非來,但曹丘生堅持要竇長君介紹。竇長君無奈,隻好勉強寫了一封推薦信,派人送到季布那裏。季布讀了信後,很不高興,準備等曹丘生來時,當麵教訓教訓他。過了幾天,曹丘生果然登門拜訪。季布一見曹丘生,就麵露厭惡之情。曹丘生對此毫不在乎,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禮,然後慢條斯理地說:“我們楚地有句俗語,叫做‘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您是怎樣得到這麼高的聲譽的呢?您和我都是鄰居,如今我在各處宣揚您的好名聲,這難道不好嗎?您又何必不願見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