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求人辦事,說話要到位(4)(1 / 2)

就這樣,經過3個小時的“聊天”,王某對借錢一事隻字未提,隻是與張先生回憶了家鄉的變遷,猶如放電影一般。最後,張先生不但主動提出要為家鄉捐款一事,還應允了與家鄉合資辦廠的要求。

當今時代,利用鄉情辦事的事例數不勝數。近至一般的人物,遠到港、澳、台以及海外僑胞,隻要事業有成者,無不想為家鄉做一份貢獻,如果掌握並恰當地利用好“老鄉關係”,不管是於人於己還是於我們的事業,都是有一定好處的。

利用“酒話“好辦事

酒桌是連接陌生人變為摯友的紐帶,也是辦事的最佳途徑。在生活中,我們如果學會巧妙利用酒桌求人,即使天大的難事,也會化難為易。抗戰前夕,蔣介石派他的侍從晏道綱到駐紮在陝西的東北軍任參謀長,實際上是去西北當監軍,督促“剿共”的。

晏道綱儼然以蔣的化身自居,趾高氣揚。對此,東北軍將領備覺反感,但又敢怒而不敢言。

在一次晏道綱出席的宴會上,正當大家盡情歡娛、舉杯暢飲之際,忽見東北軍的一位軍長王以哲,連喝兩口酒,把酒杯往身後一擲,前仰後合,一副醉態。他推開攙他的人,醉醺醺地說:“不要拉我,讓我講幾句話……我們的老家在東北,被日本鬼子占了!我們以為委員長能領導我們打回老家去。我們從東北到華北、華中,這次到了西北,輾轉數千裏,無非是想實現打回老家去的願望!誰想,到陝西打仗,損失得不到補充,犧牲的官兵和家屬得不到撫恤,陣亡的遺族,流落西安,一點救濟都沒有。張學良副總司令的處境更讓人傷心,他每月的特支費才10萬元,還趕不上胡宗南一個師長,真令人悲傷啊!”王以哲說著號啕大哭,滿麵淚流。在座的東北軍將領無不感到悲痛和義憤,而晏道綱坐在席位上十分尷尬,不知所措。

在回家的路上,王以哲突然問隨從:“你看我這出戲,唱得怎樣?”隨從隻是吃驚,而後恍然大悟,說:“好,好得很,不但代表我們東北軍慷慨陳詞,也代表張副總司令傾吐出無法說出的心裏話!”

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王以哲並沒喝醉,隻是借酒撒瘋,話是說給晏道綱聽的。

他把長期積在東北軍官兵心中的鬱悶,對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強烈不滿,以及對前途的擔憂,一股腦兒地發泄了出來。

這些話,在國民黨統治下,是“犯禁”的,在其他公開場合絕對不敢說。然而,王以哲利用酒席這個特殊的場合,不但說了,而且把對手置於有口難辯的境地。

可見,在現實生活中,運用酒桌辦事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何說好圓場話

需要說圓場的話時,都是處於場“不圓”的狀況下,或尷尬難堪,或劍拔弩張,這時隻有具備了高超的說話技巧,才能化解這緊張的氣氛。

1.化分歧為兩麵,讓雙方都滿意

清末的陳樹屏口才極好,善解紛爭。他在江夏當知縣時,張之洞在湖北任督撫,譚繼詢任撫軍,張譚兩人素來不和。一天,陳樹屏宴請張之洞、譚繼詢等人。當座中談到江麵寬窄時,譚繼詢說江麵寬是五裏三分,張之洞卻說江麵寬是七裏三分,雙方爭得麵紅耳赤,本來輕鬆的宴會一下子變得異常尷尬。陳樹屏知道兩位上司是借題發揮,故意爭鬧。為了不使宴會大煞風景,更為了不得罪兩位上司,他說:

“江麵水漲就寬到七裏三分,而落潮時便是五裏三分。張督撫是指漲潮而言,而譚撫軍是指落潮而言,兩位大人都說得對。”

陳樹屏巧妙地將江寬分解為兩種情況,一寬一窄,讓張譚兩人的觀點在各自的方麵都顯得正確。張潭兩人聽了下屬這麼高明的圓場話,也不好意思爭下去了。

有時候,爭執雙方的觀點明顯不一致,而且也不能“和稀泥”,這時,如果你能把雙方的分歧點分解為事物的兩個方麵,讓分歧在各自的方麵都顯得正確,這必定是一個上乘的好辦法。

2.自嘲,融尷尬於幽默中

在一次盛大的招待宴會上,服務生倒酒時,不慎將酒灑到了坐在邊上的一位賓客那光亮的禿頭上。服務生嚇得不知所措,在場人目瞪口呆,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而那位賓客卻微笑著說:“老弟,你以為這種治療方法會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