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總經理在外地與對方談判了六天還沒有結果,秘書小馮想知道談判究竟進行得如何以及何時能返回,但又不好意思開口問。於是跟經理說:“服務台小姐剛打來電話,說她們有預訂機票的服務,問我們是否需要。我們用不用現在回複?”總經理想了一下,回答道:“問一問能不能訂後天的票。”小馮於是做好了返程的準備。這裏,小馮用的就是“借不相關人的口來問自己的話”的方法。
有些問題自己直接問,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但又無其他人的口可借時,就可以找一個與問題不直接相關的人的口來問。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向媒體或醫生谘詢一些關於健康或者人際關係的問題又難以啟齒時,可以說:“我的朋友病況如何,請問……”、“我的同事請我代問一下……”,其實,這些所謂的“朋友”、“同事”可以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人。這種問話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減輕人們的心理障礙,而使問題得以順暢地表達出來。
4.借“大家”的口來問
對那些工作比較繁忙的對象或對某些問題有解釋能力卻故意藏而不露的人,提問時可以借用含義比較廣泛而又模糊的“大家”的口來問,如“大家都想了解一下……,您能不能給我們說一下……”、“大家讓我來問問……”。一般人都會認為“大家”提的問題是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對於矛盾比較大的問題,如果回答得好,則既可以使工作順利地開展同時還能在公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所以,借用“大家”的口發問,往往會使對方對問題予以重視。
這一招最有效的場合是采訪公眾人物時,記者借用“大家”的口問自己的問題。給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這是大家都想知道的問題,我才不得不問的。多數記者在提問社會焦點問題、熱點問題時都會使用這一招。
當然,大型的會議論壇,對一些商界、政界的知名人士而言,公眾對其擁有強烈好奇,不論是其經曆還是個人能力都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這時候,恰當地“借大家之口”提問公眾關心的問題,這些知名人士也易於接受采訪。
提出問題的辦事技巧
另一種打破彼此談話僵局的方法是,向對方提出問題。你向對方提出問題就是給予對方準備話題的機會,而且他會因此而覺得自己正在為你解決某項問題,因而很自然地對你產生好感。
“請問現在幾點?”
“請問這班火車幾點出發?”
“請問到動物園的公車是不是經過這裏?”
“您認為我的想法怎麼樣?”
也許你會認為這些發問方式太簡單了,但是一個融洽的交往關係往往由此簡單的發問而展開。很多人常埋怨和別人交談很困難,大多數的原因是他們把這件事困難化和複雜化了。他們通常都先認為,和別人交談是一項困難的工作,而不是一件輕鬆平常的事。因此,也就不願意積極主動去和人交談。任何人都不喜歡自己永遠隻是一個聽眾,無論哪些話,對他們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位沉默寡言的人,用盡方法都仍然無效的情況下你隻要向他提出發問,就可以使他張口說話。
在美國口香糖大王威廉·迪格勒的傳記裏,有一則有關如何使別人開口說話技巧的有趣故事。這個故事是威廉·迪格勒剛從事肥皂推銷時發生的。有一天,他到一家超級市場推銷肥皂,在說了一大堆話以後,他隻知道這家超級市場的老板不僅對他的產品感到厭惡,也對他所屬的公司不懷好感。這位老板對著威廉·迪格勒大罵說:“你和你的公司通通給我滾蛋!”
年輕的威廉·迪格勒這時便一麵埋頭收拾自己的工具,一麵心平氣和地問他:“我想我要把這些東西推銷給你是不可能了。但是,因為我是一個新手,所以,我希望你能夠給我一些建議,如果我要把這些商品推銷出去,我應該怎麼說才合適。”
於是老板便說:“你應該說……”
老板很詳細地把這些肥皂的優點說了一大串,然後就如你所想象的,因為他自己太熱心了,以至於也說服了自己而買了肥皂。
對威廉·迪格勒來說,年輕時的教訓,使他獲得許多寶貴的啟示。像這樣隻是給予他人說話的機會,也可能用來使你無法說服的人,最後也說服了他自己。
大部分的人都珍惜自己的工作,如果你遇到了挫折,不妨學習威廉·迪格勒向別人要求忠告的方法,如此就是再困難的問題,也會很容易被解決。正話反說辦事一帆風順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求人時說話比對方有氣魄,正話反說,收到的效果是迅速而又圓滿的。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他在爭得中原霸主地位後,逐漸自大起來,而且開始沉溺於酒色之中,沒有當年爭奪霸權時的那種銳意進取精神了。一次,楚莊王得到一匹身軀高大、色澤光鮮的駿馬,心裏高興極了。楚莊王便從此一心撲在這匹馬身上,每日裏嗜馬如命。不料事與願違,沒過多久,這馬便死了。楚莊王非常痛苦。為了表達他對愛馬的真情,決定為馬發喪,金殯玉葬,以大夫禮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