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輛列車上,一位婦女賣雪糕,先說五角一塊,後又說一塊錢一塊。一位婦女買雪糕時說:
“前麵賣的五角,後麵賣的是一塊,有這樣做生意的嗎?”
賣主卻說:
“這叫一分錢一分貨,五角的怎能和一塊的相比,我的雪糕正宗貨。”完了補了一句:“虎了巴卿的(東北話“傻”的意思)。”
買雪糕的婦女“唰”地變了臉色,提高音量說;“你這話是怎麼說的?你說誰‘虎了巴卿’的?”
賣主頓時傻了眼,買主卻越叫越帶勁兒,一場戰爭即將爆發。這時一位乘客靈機一動,說:“大姐,她說的是雪糕‘苦’了巴卿的,不是說您‘虎了巴卿’的。”
賣主也隨聲說:“我是說雪糕,不是說您,對不起,我沒說清楚。”旁邊的人也說:“剛才她說的是‘苦’,不是‘虎’。”那買主便逐漸多雲轉晴,臉上又陽光燦爛了:“哎呀,我的耳朵要聾了,怎麼打起岔了,真不好意思!”賣主向圓場者感激地笑了笑,溜之大吉。
一場眼看要爆發的吵架就這樣被這位乘客化解了。生活中一些爭吵,原本是不必要的,隻是因為當事人的心情不好,才會一氣之下口無遮掩,冒犯了另外一方,從而引起爭吵。如果在他的話中,能夠巧妙地運用諧音等方法將之解釋成別的意思的話,就能給雙方找一個合適的借口,從而避免一場爭吵。
4.比當事人更荒謬
兩位青年農民有一次去給玉米施肥時,因豬糞離莊稼遠近而爭執起來。甲說:“豬糞離莊稼近,便於莊稼吸收,莊稼肯定愛長。”
乙說:“讓你這麼一說,應該把莊稼種到豬圈裏,一定更愛長。”甲說:“你這是不講理。”
乙說:“怎麼不講理?你不是說離豬糞近,莊稼愛長嗎?”
兩人開始爭吵起來。這時,一位中年農民湊過來說:“我看你們倆誰說得都不對。豬尾巴離糞最近,沒見過豬尾巴長得有多長……”
一句話,使在場的人哈哈大笑。甲和乙在大家的笑聲中也不好意想再吵了。中年農民勸架的話似乎連常識都不符合,可一語中的地點破了甲、乙兩人的詭辯,更兼具強烈的幽默感。
“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爾失語在語言交際中難免發生,但失語往往是許多矛盾都有發生和激化的根源。當吵架雙方因為失語引發了矛盾時,如果能抓住他們的話中明顯不合邏輯的地方,然後順著他們荒謬的邏輯,說出一個令大家捧腹大笑的更荒謬的結論,矛盾往往就能在笑聲中化解。巧用語言化敵為友
有人曾經說過:“假如你做自己的工作,不去理你的仇敵,有一天會有別人來替你對付他的。”
要知道,你向仇敵找麻煩,可以浪費你許多時間和精力。
不過,你不理會他,不等於他也不理會你。如果你的仇敵偏偏要來惹你,那該怎麼辦呢?
有這樣一位農人,新買了一處農莊。這一天,他正沿著農莊的邊界走著,遇到鄰居。
“慢著,你且別看,”鄰居說道,“在你買進這塊地時,你同時買進了我對你的起訴。你的籬笆越過了我的界限10英尺。”
這是一個可以延續數百年、造成世代仇恨的爭論的開始。
可是,新主人微笑著,“我本以為可以在這裏找到些和氣的鄰居,我也希望自己是個和氣的鄰居,你可要幫我的忙,將籬笆移到你指定的地點,費用由我來付。你會滿意,我也快樂。”鄰居看看界線,走來走去並自言自語。那道籬笆始終不曾移動過,很可能成為仇敵的人也改變了。以後這位挑釁者成了一位友善的好鄰居。
看來,好的界限比好的籬笆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