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辦事引起感情共鳴
求人的話,最佳效果莫過於讓對方覺得答應你的請求是一種感情上的需要,這以能引起對方的感情共鳴為前提,怎樣說話才能讓他急你之所急。
1.站在多數人的立場說話
提起《焦點訪談》,就不能不提朱鎔基曾經為它題過的十六個字——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須知,這讓《焦點訪談》為之自豪的十六個字背後還有一段關於敬一丹求人技巧的佳話。
在朱鎔基視察中央電視台的前一天,台裏有關領導告訴敬一丹:“明天,總理來視察的時候,你要想辦法得到朱總理的題詞。”敬一丹聽了既感到欣喜,又多少感到有些為難。
第二天,朱總理在中宣部部長丁關根的陪同下,來到中央電視台。他走進《焦點訪談》節目組演播室,在場所有的人都起立鼓掌,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朱總理跟大家相互問好之後,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大家簇擁在他的周圍,融洽地與總理交談起來。一位編導說:“在有魅力的人身上,總有一個場,以前我聽別人這麼說過。今天,我在您身上就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朱總理不置可否地笑了。演播室裏的氣氛更加活躍、和諧。
敬一丹感覺這是一個好時機,一個很短暫的、稍縱即逝的時機。於是走到朱總理麵前說:“總理,今天演播室裏聚積在您身邊的這二十幾個人隻是《焦點訪談》節目組的十分之一。”總理聽了這話,說:“你們這麼多人啊!”敬一丹接著說:“是的,他們大多數都在外地為采訪而奔波,非常辛苦。他們也非常想到這裏來,想跟您有一個直接的交流。但他們以工作為重,今天沒能到這裏來。您能不能給他們留句話?”
敬一丹說得非常誠懇,而且非常婉轉,總理欣然命筆,寫下了後來舉國皆知的十六個字——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總理寫完,全場響起一片掌聲……
認真分析一下,我們可以得到不少啟發:第一,這個請求不是站在敬一丹個人的角度而是從其他在外奔波的更多的記者們的角度提出,所以她可以大膽地說出來,即使總理拒絕這一請求,自己也不會覺得特別尷尬;第二,敬一丹抓住了朱總理非常欣賞《焦點訪談》那些年輕記者們工作熱情的心理,為總理描繪出這樣一幅場景:記者們四處奔波,長途跋涉,冒著危險采訪。他們心中還有一個願望,那就是特別希望與總理麵對麵地交談,但為了《焦點訪談》這一事業,他們沒有來。這一富於感情色彩的話自然打動了總理的心,讓總理產生了感情上的認同和共鳴,才欣然題詞。
可見,在求人辦事的時候,能跳出自己的狹小圈子,從更多人的角度去說話,才能引起對方的共鳴,從而答應你的請求。
2.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話
王某準備借助於好友趙某的路子做生意,他將一筆巨款交給趙某,趙某不幸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兩難境地:若開口追款,太刺激趙某的家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麵又難以支撐。
幫忙料理完後事,王某對趙妻說了這樣一番話:“真沒想到趙哥走得這麼早,我們的合作才開始呢。這樣吧,嫂子,趙哥的那些關係你也認識,你就出麵把這筆生意繼續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時候盡管說,吃苦花力氣的事我不怕。”
看他,絲毫沒有追款的意思,還很豪氣,其實他明知趙妻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幹下去。話中又蘊涵著巧妙的提醒:我隻能跑腿花力氣,卻不熟那些門路,困難不小又時不我待。
結果呢?倒是趙妻反過來安慰他說:“這次出事讓你生意上受損失了,我也沒法幹下去了,你還是把錢拿回去再想別的路子吧。”
王某隻字未提追款一事,相反還讓對方先開了口。試想,如果他直接說出來會有多尷尬。他的巧妙之處在於說了一席站在對方立場考慮的話,將心比心,對方自然也能站在他的立場思考問題,不知不覺中就說出了求人者想說的話。在某些求人的場合,把話說出來雙方都不好受,這時如果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話,誘導對方先開口,無疑是上上之策。
善用恭維巧得人心
恭維並非小人之計,虛心的恭維會讓人難以抵抗。恭維也並非萬能,過多過濫,也會讓人生厭。
清朝的中堂大人李鴻章,位高權重,文武百官都想討他歡心,以便使他多多提攜自己,能升個一官半職,也好光宗耀祖。這一年,中堂大人的夫人要過五十大壽,這自然是個送禮的大好時機,壽辰未到滿朝文武早已開始行動了,生怕自己落在別人後麵。
消息傳到了合肥知縣那裏,知縣也想送禮,因為李鴻章祖籍合肥,這可是結攀中堂大人的絕好時機。無奈小小的一個知縣囊中羞澀,禮送少了等於沒送;送多了吧,又送不起,這下可把知縣愁壞了。思來想去拿不定主意,於是請師爺前來商量。
師爺看透了知縣的心思,滿不在乎地說:“這還不好辦,交給我了。保準你一兩銀子也不花,而且送的禮物讓李大人刮目相看。”
“是嗎?快說送什麼禮物?”知縣大喜過望,笑成了一朵花。“一副壽聯即可。”
“壽聯?這,能行嗎?”
師爺看到知縣還有疑慮,便安慰他:
“你盡管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包你從此飛黃騰達。這壽聯由我來寫,你親自送去,請中堂大人過目,不能疏忽。”
知縣滿口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