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托人辦事也是如此,要開動腦筋,注意觀察,迅速找到共同點,以此作為一種契機,與受托對象進行和諧投機的談話。
例如,有一位老記者去采訪一位科學家,到了科學家那兒,老記者看到牆上掛著幾張風景照,於是就談起了構圖呀,色調呀,原來這位科學家愛好攝影,他興致勃勃地拿出了他的相冊,談話氣氛非常融洽。正是由於這種氣氛,使後麵的正題采訪進行得非常順利。
一次,一位記者去采訪一位女教師,行前有人說她很倔,說不好三言兩語就把人打發了。記者到學校去找她,她正在跟傳達室的人發脾氣。記者一聽她說話的口音是浙江人,心裏暗暗高興,因為他也是浙江人。後來,他們的交談就從家鄉談起,越談越熱乎,這一段題外話也為正題做了很好的鋪墊。
有經驗的記者能通過觀察和分析談話對象,迅速地找到一個可以引起雙方話題的共同點,打破那種不知從何談起的冷落場麵。
其實,辦事過程同樣也是這樣。在交談中要學會沒話找話的本領。所謂“找話”就是“找話題”。寫文章,有個好題目,往往會文思泉湧,一揮而就;交談,有了好話題,就能使談話融洽自如。好話題,是初步交談的媒介、深入細談的基礎、縱情暢談的開端。好話題的標準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談;大家感興趣,愛談;有展開探討的餘地,好談。
那麼,怎麼才能找到話題呢?
1.中心開花
當你麵對眾多的陌生人,要選擇眾人關心的事件為話題,把話題對準大眾的興奮中心。這類話題必須是大家想談、愛談、又能談的,人人有話,自然能說個不停了,以至引起許多人的議論和發言,導致“語花”飛濺。
2.借興引入
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借此引發交談。有人善於借助對方的姓名、籍貫、年齡、服飾、居室,等等,即興引出話題,常常會取得好的效果。“即興引入”法的優點是靈活自然,就地取材,其關鍵是要思維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聯想。
3.投石問路
向河中投塊石子,探明水的深淺再前進,就能有把握地過河;與陌生人交談,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後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更為自如。如在聚會時見到陌生的鄰座,便可先“投石”詢問:“你和主人是老鄉呢?還是老同學?”無論問話的前半句對,還是後半句對,都可循著對的一方麵交談下去;如果問得都不對,對方回答說是“老同事”,那也可談下去了。
4.循趣入題
問明陌生人的興趣,循趣發問,能順利地進入話題。如對方喜愛象棋,便可以此為話題,談下棋的情趣,車、馬、炮的運用,等等。如果你對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談得投機。如你對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個學習機會,可靜心傾聽,適時提問,借此大開眼界。
引發話題方法很多,諸如“借事生題”法、“即景出題”法、“由情入題”法,等等。可巧妙地從某事、某景、某種情感,引發一番議論。引發話題,類似“抽線頭”、“插路標”,重點在引,目的在導出對方的話茬兒。
5.縮短距離
托陌生人辦事時,必須在縮短距離上下工夫,力求在短時間內了解得多些。縮短彼此的距離,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來。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誌同道合,才能談得攏。我國多有“一見如故”的美談。陌生人要能談得投機,要在“故”字上做文章,變“生”為“故”。這也有不少方法:
第一,適時切入。
看準情勢,不放過應當說話的機會,適時插入交談,適時地“自我表現”,能讓對方充分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