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看人說話,辦事更有效率(2)(1 / 3)

在日常談話中,一般人都是說些身邊瑣事,這或許是想向對方表示親切。在正式交談中,希望你不要把老婆、兒女當作談話的資料,否則總不免給人娘娘腔和不務正業的感覺。

談話先從政治、經濟等比較嚴肅的題目開始,然後再涉獵到文學、藝術、個人的興趣方麵等比較輕鬆的話題。總之,將自己的觀念見解堂堂正正地公布出來,使得彼此都能有共同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談話。

一個善於求人的人,一定很注重禮貌,用詞考究,不致說出不合時宜的話,因為他知道不得體的言辭往往會傷害別人,即使事後想再彌補也來不及了。相反的,如果你的舉止很穩重,態度很溫和,言詞中肯動聽,雙方自然就能談得投機,求辦的事自然也易辦成。

所以為了要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必須言語和善,講話前先斟酌思量,不要想到什麼說什麼,這樣引起別人皺眉頭自己還不知道為什麼。那些心直口快的朋友平時要多培養一下自己的深思慎言作風,切不可像隨地吐痰似的不看周圍是何處脫口而出,那樣會影響到自身的形象。

既然要托人辦事兒,大多是因為工作生活出現了困難和危機,比如家人生病、婚姻不睦、事業不順等等;這些因素都會使人心力交瘁,喪失信心,不僅影響情緒,而且影響和周圍人的交往。在處於情緒低潮時,請求別人能給予關懷,伸出援助之手。但千萬記住,不要把過度沮喪的情緒帶到別人麵前。托人辦事兒,總是一副哭喪臉,會使人感到晦氣。

既然生活中的人有各種各樣的類型,我們在辦事時就肯定能碰到,對不同類型的人說不同的話,才能達到最好的辦事效果。

看對方的文化層次說話

埋頭做事者常常是事業心很強或對某事很感興趣的人,一旦開始做事,便全身心投入,不願再見他人。這種人往往惜時如金,愛時如命,鐵麵無情。要敲開這種人的門,首先不要怕碰“釘子”,還要有足夠的耐性,並且要善於區分不同情況,或硬纏或軟磨,直至達到目的。

畢加索之子小科勞德的母親弗朗索瓦茲·吉洛特十分愛好繪畫,一入畫室便不容有人打擾。一次她正在作畫,兒子想讓媽媽帶他去玩,便敲響了門,可吉洛特已全身心投入到繪畫上,聽到敲門聲和兒子的喊聲,隻是回應了一聲,仍舊埋頭作畫。停了一會,門還沒開,兒子又說:“媽媽,我愛你。”可得到的回應也隻是:“我也愛你呀,我的寶貝兒。”門還是沒開。兒子又說:“我喜歡你的畫,媽媽。”

吉洛特高興了,她答道:“謝謝!我的心肝,你真是個小天使。”可仍舊不去開門。兒子又說:“媽媽,你畫得太美了。”吉洛特停下筆,但沒有說話,也沒有動。兒子又說:“媽媽,你畫得比爸爸好。”

吉洛特的畫當然不會比丈夫——繪畫藝術大師畢加索畫得更好,但兒子的話卻句句說到了她的心裏,她也從兒子那誇大的評價中感到了兒子的迫切心情,所以最終還是把門打開了。

自命清高者常常是潔身自好的墨客或仕途失意的文人,或者是那些自命不凡、看破紅塵的人。這種人文化層次一般都較高,他們不願與常人來往,如希望同有才華的人結交,因此要順利地叩開這種人的大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善於表現自己,設法展示出自己的才華,因其愛“才”便會自開家門。

毛澤東去拜謁一位隱居山間的姓劉的老翰林,他先獻上一首詩:“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謁學尊。途見白雲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餓身。”詩的前兩句寫經過長途跋涉前來貴地拜謁學尊,第三句暗指劉氏能擺脫俗事糾纏,在山間過隱居生活,末句則寫明了他目前遭受饑餓的現狀,也暗示了前來拜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