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看人說話,辦事更有效率(1)(1 / 3)

察言觀色看清意圖

求人辦事首先要學會察言觀色。別人不高興的時候,你去求人辦事,那肯定沒什麼戲,說不定還把自己搞得下不來台;當人高興的時候,你再去求人,說不定難辦的事也能辦成。察言觀色不但要知其表麵,還要揣摩其內心的真實意圖,這是察言觀色的最高境界。

清朝的和珅沒有多少真才實學,卻非常受乾隆皇帝的寵愛,這主要是因為他在辦事的時候能夠察言觀色,發現乾隆的真正意圖,把事辦得令皇帝十分滿意。當然,我們不應該學做小人,但是善於觀察別人的真實意圖,確實有利於辦好事。

《左傳·鄭伯克段於部》中記載,鄭莊公平定母後武薑和皇弟共叔段的叛亂之後,把母親武薑囚禁在了城穎,並發毒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然而他不久就為自己的過激行為後悔了。可他畢竟身為一國之君,金口玉言,說出的話便不能輕易更改,這令他十分憂愁,不知怎麼辦才好。

但是,一般人都不了解鄭莊公的真實想法,許多大臣去勸鄭莊公都無功而返。一個叫潁考叔的大夫一直想在鄭莊公麵前表現自己卻一直沒有找到機會,這次,他通過仔細觀察明白了鄭莊公的難言之隱。於是便以獻物為由,得到鄭莊公召見,並賜食給他。在吃國君賜給的食物時,潁考叔當著眾人的麵,把食物中的肉都挑出來不吃。鄭莊公問他原因時,潁考叔回答道:“我的母親吃過我給的食物,還沒吃過國君賜給的食物,我想將國君賜的食物帶回去給我的母親吃。”

鄭莊公歎息著說:“你還有母親可以獻美食給她,而我有美食,卻沒有母親來承受我的獻給。”於是,潁考叔獻計給鄭莊公:“挖一條見水隧道,在水邊寫‘黃泉’二字,在隧道中母子相見,誰能說這不是相見於黃泉呢?”鄭莊公欣然采納此計,終於和母親相見,得到一個其樂融融的結果。潁考叔也被鄭莊公讚賞和重用。後人對潁考叔的孝心大加讚揚,其實他在這件事上表現出的是過人的辦事智慧,這件事得以完美解決,首先要歸功於潁考叔的察言觀色,能夠了解鄭莊公的真實意圖。

看對方的身份地位說話

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人。魏明帝察覺之後,便派人去抓他。

他的妻子為了把這件事爭辯過來,趕出來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請求。”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哀情求饒。因為,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隨便以情斷事的,皇帝以國為大,以公為重,隻有以理斷事和以理說話,才能維護好國家利益和作為一國之主的身份地位。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撥右’,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處罰。”

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倒都很稱職,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

許允提拔同鄉,根據是封建王朝製定的個人薦舉製的任官製度。不管此舉妥不妥當,它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跟九五之尊的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抵消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地位來選擇說話方法的絕好例子了。

看對方的麵部表情說話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臉麵是心靈的鏡子。這麵鏡子是由臉的顏色、光澤、肌肉的收與展,以及臉麵的紋路所組成的。它以最靈敏的特點,把各種複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如高興、悲哀、痛苦、畏懼、憤怒、失望、憂慮、煩惱、報複、疑惑等最迅速、最敏捷、最充分地反映出來。“誠於中而形於外”,“喜怒於色”,就是這個意思。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表情“眉飛色舞”、“笑逐顏開”的時候,就知道他心裏非常高興;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臉上“神采奕奕”、“容光煥發”的時候,就知道他的心情喜悅振奮;當我們看到一個人“麵色鐵青”,就知道他的心情很憤怒;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蹙額鎖眉”,就知道他的心情很憂愁。

一個人的心靈每一次活動都表現在他的臉上,刻畫得很清晰,很明顯。有時對方口頭表示讚同你的意見,但他的眉頭卻不知不覺地緊皺了起來,或者他的嘴唇突然緊閉,而且嘴角向下撇。這些表情恰恰是內心不愉快的流露。因此他說的讚同的話其實是言不由衷的,或者礙於情麵,或者屈於權勢,才不得不這樣說。所以,辦事時要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

有位記者頗有經驗,懂得采訪的“火候”。當他去采訪同國外球隊剛交鋒的“國腳”時,一進門,看見守門員鐵青著臉,圓睜著眼,覺得休息間氣氛沉悶,趕緊退了出來,取消了這次來訪。後來,才得知“國腳”們吃了敗仗,正在慪氣,如果記者當時不看臉色,硬要采訪吃敗仗的“將軍”,非挨罵不可。

辦事如果能看人的麵部表情說話,也是一種本領。例如在訪問中,我們常常會遇見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訪問者應全神貫注地與人交談,與此同時,也應對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銳地感知,恰當地處理。主人一麵和你說話,一麵眼睛向別處看,同時有人在小聲講話,這表明你的來訪打斷了對方什麼重要的事,主人心裏惦記著這件事,雖然他在接待你,卻是心不在焉。這時你最明智的方法是結束這次訪問,請求告辭:“您一定很忙,我就不耽誤您寶貴的時間,過一兩天我再來聽回音吧!”你走了,主人心裏對你既有感激,也有內疚,他會想到:“因為自己的事,沒好好接待人家。”這樣,他會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作為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