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看人說話,辦事更有效率(1)(3 / 3)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鬼穀子曾經精辟地總結出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的辦法:“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辯,與辯者言依於事,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利,與戰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因此,我們在求人辦事兒之前,一定要對辦事兒對象的情況作客觀的了解。隻有知己知彼才能針對不同的對手,采取不同的會談技巧。例如,知識高深的對象,對知識性的東西抱有極大的興趣,不屑聽膚淺、通俗的話,應充分顯示你的博學多才,多作抽象推理,致力各種問題之間的內在聯係探討。

文化低淺的對象,聽不懂高深的理論,應多舉明顯的事例。

剛愎自用的對象,不宜循循善誘時,可以用激將法。

愛好誇大的對象,不能用表裏如一的話使他接受,不妨用誘兵之計。脾氣急躁的對象,討厭喋喋不休的長篇說理,用語須簡要直接。

性格沉默的對象,要多挑逗他說話,不然你將在五裏霧中。

頭腦頑固的對象,對他硬攻,容易形成僵局,造成頂牛之勢,應看準對方最感興趣之點,進行轉化。

從語言了解對方,是取得勝利的關鍵。我們可以從言談的微妙之處觀察對方的性格特征和內心活動。

性格剛強自信的人,很少使用“那個……”,“嗯……”,“這個……”這類的口頭禪。反之,小心謹慎、神經質的人常用這類語彙。一個語言心理學家認為,在談吐中常說出“果然”的人,自以為是,強調個人主張。經常使用“其實”的人,希望別人注意自己,他們任性、倔強、自負。經常使用“最後怎麼怎麼”一類詞彙的人,大多是潛在的欲求未能滿足。

揣摸對方的心理說話

通過對手無意中顯示出來的態度及姿態,了解他的心理,有時能捕捉到比語言表露更真實、更微妙的思想。

例如,對方抱著胳膊,表示在思考問題;抱著頭,表明一籌莫展;低頭走路、步履沉重,說明他心灰氣餒;昂首挺胸,高聲交談,是自信的流露;女性一言不發,揉搓手帕,說明她心中有話,卻不知從何說起;真正自信而有實力的人,反而會探身謙虛地聽取別人講話;抖動雙腿常常是內心不安、苦思對策的舉動,若是輕微顫動,就可能是心情悠閑的表現。

當然,對請托對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靜觀默察上,還應主動偵察,采用一定的偵察對策,去激發對方的情緒,才能夠迅速準確地把握對方的思想脈絡和動態,從而順其思路進行引導,這樣的會談易於成功。

針對不同的辦事兒對象談話或請托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麵:性別差異。男性需要采取較強有力的勸說語言;女性則可以溫和一些。年齡差異。對年輕人應采用煽動的語言;對中年人應講明利害,供他們斟酌;對老年人應以商量的口吻,盡量表示尊重的態度。

地域差異。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勸說方式也應有所差別。如對我國北方人,可采用粗獷的態度;對南方人,則應細膩一些。

職業差異。要運用與對方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關聯較緊密的語言與之交談,對方對你的信任感就會大大增強。

性格差異。若對方性格豪爽,便可單刀直入;若對方性格遲緩,則要“慢工出細活”;若對方生性多疑,切忌處處表白,應不動聲色,使其疑惑自消等等。文化程度差異。一般來說,對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應簡單明確,多使用一些具體數字和例子;對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則可采用抽象說理方法。

興趣愛好差異。凡是有興趣愛好的人,當你談起有關他的愛好這方麵的事情來,對方都會興致盎然。同時,對你無形中也會產生好感,為你找人辦事兒打下良好的基礎。

看對方的具體情況說話

談話的語言要視對方人的修養而選擇,做到能雅能俗,才不會有格格不入的反感。

托人辦事兒,還有重要的一條是不能犯忌,如果犯了所求對象的忌諱,恐怕該成的事也難辦成了。

對性格外向、愛好交際的人,在辦公室與他們談話,一般不會有什麼副作用,而對性格內向、膽小怕事、敏感多心的人則容易產生副作用。此時,就應當換個環境,在室外、院子裏隨便談心,才容易達到說服的目的。

托人辦事兒時隻一味地談自己的事,並不停地說“請你幫忙,請你幫忙”這類的話,會讓人感到萬分的嫌惡、不耐煩的。

假如想把自己的請求向對方說明,就應該先擺出願意聽取對方講話的姿態來,有傾聽別人言談的誠意,別人也才會願意聽你說話。

談話的話題應該視對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話題,若不能符合對方的需要,就無法引起對方的興趣,最好是想辦法引起彼此共同的話題來,才能聊得投機,然後再設法慢慢地把話題引導進自己所要談論的範圍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