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看對方的脾氣說話
人的脾氣各不相同。有的人脾氣暴躁,有的人脾氣溫和;有的人脾氣自負,有的人脾氣謙虛;有的人脾氣粗獷,有的人脾氣謹慎。掌握了對方的脾氣,就可以按照他的脾氣特征,有針對性地說話。
有位生性高傲的處長,他的生硬冷漠麵孔常使人望而卻步。一位外地來的辦事員聽說了他的脾氣,見麵後就微笑著扔了一支煙說:“處長,我一進門就有人告訴我,處長是個爽快人,辦事認真,富有同情心,特別是對外地人格外關照。我一聽,高興極了。我就愛和這樣的領導辦事,痛快!”處長的臉上立刻露出一絲笑容,接下去談正事,果然大見成效。
這位辦事員的成功便得益於開頭的那幾句對處長脾氣的話。這樣,就不好意思給人臉色看了,反之會在維護自我形象的心理支配下變得和藹可親起來。看人的脾氣說話需注意兩點:一是要實事求是。你說的話不是無中生有,而是確有其事,對方才會感到高興。如果進行肉麻的吹捧、拍馬屁,清醒的人會把你當成小人。二是讚美要適可而止。讚美在這裏不過是使高傲者改變態度的手段,是交際的序幕。如果一味讚美,而不及時轉入正題,就失去了意義。有一位大學畢業生去見一位企業家,試圖向這位總經理推銷“他自己”———到該企業工作。由於這位總經理見多識廣,比較固執,根本沒把這個乳臭未幹的小夥子放在眼裏,沒搭上幾句話,總經理便以不容商量的口吻說:“不行。”
這位聰明的小夥子,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想起孔明激孫權的故事來了。於是他決定轉移話題。他若無其事地輕輕問道:“總經理的意思是,貴公司人才濟濟,外人縱有天大的本事,似乎也無需使用。再說像我這樣的庸才能做什麼也還是未知數,與其冒險使用,不如拒之於千裏之外,是嗎?”他說到這裏故意突然中斷,隻是微笑著直視總經理,在一兩分鍾的時間裏,彼此都保持沉默,總經理終於開口了:“你能將你的經曆、想法和計劃告訴我嗎?”
小夥子又將了他一軍:“噢,抱歉,抱歉,剛才我冒昧了,請多包涵,不過像我這樣的人還值得一談嗎?”說完,小夥子又沉默了。
總經理反而催促他說:“請不要客氣。”
於是小夥子便將自己的經曆、學曆及對該企業經營發展規劃的看法係統地告訴了經理。經理聽完他的話後,態度立刻就由嚴肅轉為慈祥。臨走時經理對他說:“小夥子,我決定錄用你,明天來上班,請保持過去的熱情與毅力幹吧!”
如果這位小夥子在“此路不通”的時候不看總經理的脾氣說話,不轉換話題,決不能力挽狂瀾,轉敗為勝。
看對方的性格說話
求人說話,除了要考慮對方的身份以外,還要注意觀察對方的性格。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往往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表情等流露出來,如:那些快言快語、舉止簡捷、眼神鋒利、情緒易衝動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喜歡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那些表情細膩,眼神穩定,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穩重的人;那些安靜、抑鬱、不苟言笑,喜歡獨處,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人,往往是驕傲自負的人;那些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尊重別人的人,往往是謙虛謹慎的人。對於這些不同性格的對話對象,一定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例子:馬超率兵攻打葭萌關的時候,諸葛亮對劉備說:“隻有張飛、趙雲二位將軍,方可對敵馬超。”
這時,張飛聽說馬超前來攻關,主動請求出戰。
諸葛亮佯裝沒聽見,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喚雲長來,方能對敵。”
張飛說:“軍師為什麼小瞧我!我曾單獨抗拒曹操百萬大軍,難道還怕馬超這個匹夫!”
諸葛亮說:“你在當陽拒水橋,是因為曹操不知道虛實,若知虛實,你怎能安然無事?馬超英勇無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橋六戰,把曹操殺得割須棄袍,差一點喪命,絕非等閑之輩,就是雲長來也未必戰勝他。”張飛說:“我今天就去,如戰勝不了馬超,甘當軍令!”
諸葛亮看“激將”法起了作用,便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肯立軍令狀,便可以為先鋒!”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針對張飛脾氣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將法”來說服他。每當遇到重要戰事,先說他擔當不了此任,或說怕他貪杯酒後誤事,激他立下軍令狀,增強他責任感和緊迫感,激發他的鬥誌和勇氣,掃除輕敵思想。
我們在辦事兒時雖然被求者的情況有種種不同,如對方的興趣、愛好、長處、弱點、情緒、思想觀點等,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內容,但身份與性格無論如何是很重要的“情況”,不得不優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