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齊學啟將軍生平事跡(概述)(1 / 2)

齊學啟生於1903年,湖南寧鄉縣人,1923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留學,1929年畢業於美國諾維奇軍校,回國後任憲兵第六團團長,負責南京治安,也稱治安團。

1931年,治安團改編為保安總團第二團,駐防上海市中心,齊學啟任第二團團長。

1938年,齊學啟調任稅警總團任參謀長。

1942年春季,稅警總團改編為新38師,師長孫立人,齊學啟調任新38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並奉命參加遠征軍配合英緬軍對日作戰。

1942年4月16日,英緬軍第一師及戰車營被日軍圍困在緬北仁安羌地區,到了彈盡糧絕岌岌可危的地步,在英緬軍第一師師長斯高特一再告急求援下,蔣介石命遠征軍解救,這個任務落在了新38師的身上。師長孫立人命齊學啟率113團性也馳援,先是肅清河岸外圍日寇,然後突破日軍河岸防線(也就是雄起在小說中提到的河岸打響的戰役。),把英軍第一師和戰車營從日軍包圍圈中救出,當時解困出來的,除了七千多名英緬軍外,還有五百多人的國際新聞記者和傳教士(雄起小說中杜撰的董李茂帶領特務連一百多人負責幫助新聞記者和傳教士突圍。)。

仁安羌戰役結束後,齊學啟奉時任緬甸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第五軍軍長杜聿明之命,前往第五軍軍部聯絡工作(其實是參加一次高級軍事會議。),19日,齊學啟帶領的十幾名戰士在孟坎收攏了部分傷員和醫務人員,到了無憂河(耿的婉江上遊的一條支流)畔,齊學啟命戰士砍伐沿河岸邊的竹子,做成竹筏,讓傷員及醫務人員順河流而下。23日,在和馬林上遊,齊學啟和十幾名戰士遭遇日軍,他對戰士說:“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時矣。彈盡,各自裁。”表達了他堅決不做敵寇俘虜的決心。(這一部分,也是雄起將在小說中詳細講述的故事部分,盡管小說中主人公董李茂帶領的特務連沒能找到齊學啟將軍,但他們救了那些做竹筏順流而下被日軍抓獲的傷員及醫務人員。)

齊學啟將軍率領十幾名戰士與日軍激戰,終因寡不敵眾,十幾名戰士戰死,齊將軍也因頭部和胸部中彈昏迷,日軍發現有高級將領負傷,立即給予救治,想利用他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

齊學啟蘇醒過來發覺自己身陷敵營時,立即怒斥敵人,並拒絕換藥與進食,以求速死。日軍無可奈何,隻得將齊學啟轉運至荷馬林旅團部。齊學啟依然大義凜然,厲聲斥責日軍旅團長說:“中國軍人,可殺不可辱,速槍斃,勿多言”。猛力向前奪刀欲自刺.並說:“求亡得仁,又何怨!”敵酋左右見狀,慌忙上前奪下佩刀。日軍旅團長亦驚呆。他萬沒有想到,中國高級將官是如此的頑強,視死如歸,於是,連忙對齊學啟表示敬意,並巧言令色,多方勸誘,皆遭到齊學啟的怒斥。日軍隻得將他輾轉解送至仰光戰俘集中營服苦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