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鎮上(1 / 3)

喧嘩的街頭,回蕩著商販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劉怡牽著小狗子佇立在熱鬧非凡的街道,腦海劃過物是人非的感覺,沒有前世高樓大廈簇擁,處處散發著小鎮古樸氣息。

劉怡想去趟布坊,買布給徐二郎和小狗子做新衣裳,讓徐二郎先去萬福樓,她買好布後再去跟徐二郎彙合,徐二郎不放心,非要跟著一起去。

許是第一次來鎮上,看著熱鬧的集市,小狗子興致高昂,在人群中快速穿梭,要不是劉怡眼疾手快,小狗子早就不見人影,跟他們走散了。一路上給小狗子買了不少吃食,劉怡也沒委屈自己,品嚐了一番古代地道的小吃。

街道兩旁商品琳琅滿目,人潮湧動,商販簇擁兩旁,胭脂水粉,各色木製品,劉怡好奇上前看了看,手工稍顯粗糙,款式卻很是多樣,瞧著,劉怡不覺讚歎,古人果真心靈手巧。

澧縣雖處地偏,卻緊靠驛站,人流多,是上京的必經之路。澧縣以前是鄉鎮,後來建了驛站,才改名叫做澧縣,但人們依然習慣將澧縣叫做澧鎮。聽徐二郎說,澧縣有幾家有名的布坊,看著街道兩旁擺設的布匹,劉怡反倒歇了去布坊的念頭。

布坊布匹價錢昂貴,街上擺的應該便宜些,凝視著街上穿梭的人流,陽光的欒輝閑散灑落在斑駁的青磚之上,越過高聳的庭樓,給喧囂的街頭,增添了幾分朦朧和詩意,行走著,仿佛置身在一副色彩斑斕的畫卷之中,莞爾失神。

街前,每隔小段距離,便聳立著一棵古樹,上麵三三兩兩停留著幾隻覓食的麻雀,也不怕樹下行走的路人,不時飛下樹枝,落在地麵啄食,各色人群,或豐腴,或瘦小,或強壯……

“二郎,我們不去布坊,就在街頭問問。”劉怡回頭望了徐二郎一眼,雀躍站在喧鬧的街頭,牽著小狗子的手,徐二郎跟在身側,不時擋開擠上前的人群,憨實黝黑的麵容,帶著一股子土氣,給人一種沉穩可靠的感覺,張望幾眼,撩起下垂的衣袖,視線劃過兩旁的酒肆,耳畔充斥著他們粗魯的行酒令,掠過那帶著三分的豪爽姿態,濃鬱酒香撲鼻而來。

“嗯,聽你的。”徐二郎不置可否,對這些他並不熟稔。身上的衣裳,都是前些年舊衣物。聽劉怡說來鎮上買布匹做衣裳,徐二郎心情很好,很久沒被人這麼在意過了。

讓徐二郎牽著小狗子,上前詢問小販布匹的價格,走了好幾家,心裏默默對比,比布坊便宜些,價錢相差不大,不過色澤上稍微差了點,許是染色時,顏料沒攪勻,看了看,心中有了底,拐進一條巷子中,停了下來。

劉怡伸手摸了摸布匹,還算不錯。以前在劉家時,冬天極冷,家中沒有閑錢置辦衣裳,身上穿的衣裳是在裏麵填了些蘆花,劉怡旁敲側擊問了,這裏還沒種植棉花,劉怡留了心,將村裏的雞毛、鴨毛都收好,然後趙氏弄好把雞毛鴨毛塞進去。這事沒敢讓村裏人知道,畢竟雞毛鴨毛就那麼點,若家家戶戶都學了,怕是誰都穿不上。

好在河邊蘆葦倒是不少,蘆花塞進去,雖比不上雞毛鴨毛那麼暖和,比麻衣要好上許多,絲綿是大戶人家才穿得起,他們哪敢肖想,徐家雖殷實些,可也沒這般奢侈,入秋河邊蘆花不少,劉怡早早提醒小周氏,打了不少蘆花,放在屋裏收著,徐三郎常年進山打獵,家中留了不少獸皮,好的裘皮卻是拿去鎮上販賣了。

老漢坐在青苔上,手中拿著個煙袋,坐在一旁,見劉怡上前,沒急著起身搭理。

“老伯,布匹怎麼賣?”劉怡開口問著。

“絹六錢一匹,棉布三錢一匹,白布兩錢。”老漢沉聲,吞吐著煙霧,淡淡應著,跟兩側吆喝聲顯得格格不入,劉怡沒怎麼在意,這價錢差不多,絹價錢貴,劉怡沒想過買,倒是夏天時,買些做短衫晚上睡覺時穿著還不錯,短衫用不了多少布,冬天卻是不行。一番商討下,劉怡花了三百三十文買了一匹白布,半匹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