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藏在記憶中的時刻(2 / 3)

毋庸諱言,西方媒體對前一階段中國某些部門和地方官員縮小甚至隱瞞疫情真相、有關醫院公然弄虛作假的做法進行“討伐”,引起一些國際社會的恐慌與不滿,嚴重影響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立的國際形象,“隔離中國”之聲出現,不少國際活動遭到“抵製”。

盡管中國有關媒體駁斥了“隔離中國”聲浪中的不實之詞,但顯然,對外界的批評,中國領導人采取的不是抗拒,不是諱莫如深,不是無動於衷,而是從批評中汲取“破釜沉舟的力量”,正視問題,斷然處之。正如“受命於危難之中”的吳儀副總理所強調的,在全球化進程中,對重大疫情的透明度不提高,隻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應允許宣傳機構如實而客觀報道非典型肺炎疫情,對前一段時間政府與傳媒溝通不夠,應作出道歉。

這是一種進步。

“我們要避免謠言滿天飛舞,真相剛剛穿鞋的局麵。”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談到新聞發言人製度建立的必要性時,曾經這樣說,“要讓謠言止於真相。”

根據2003年有關調查機構對廣州市民的一項調查表明,公眾最希望政府能夠及時公布真實的疫情信息,實事求是地客觀報道,讓公眾知情,其次,公眾還希望政府多做宣傳教育,在報紙、電視等媒體宣傳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如怎樣預防疾病、疾病到底有哪些特點、用什麼方法防範才真正有效、對病症的研究進展到什麼程度等,讓公眾獲得全方位的資訊和信息。

在5月的北京,SARS肆虐之時,北京市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也顯現了同樣的威力。北京市代市長王岐山作為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新聞發言人”,其冷靜、負責的態度給社會各界吃了一顆定心丸。眾媒體,特別是原來一向對中國宣傳政策有所詬病的外國媒體也感到十分滿意,新聞發言人製度的優越性得以集中體現。在各個級別的政府建立這一製度遂被提到了議事日程。

“非典”的發生,讓大家更加感覺到讓老百姓有知情權,政府信息的公開透明非常重要。在“非典”期間,國務院新聞辦一共舉行了八場新聞發布會,一批政府部門,如衛生部的新聞發言人脫穎而出,而且北京、上海、廣東、四川、吉林、深圳等地,各種不同形式的新聞發布模式也建立起來了。

“非典”最終被我們戰勝了,留下了新聞發言人。“新聞發言人”不是人,而是一項製度。

雪災和地震:誌願者站出來

2008年第一場白色的雪,在南方拉響的卻是紅色的警報。“這是中國有氣象記載以來最嚴重的一場雪災。”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孫軍說。湖南長沙的小陳給在北京的姐姐發來了這樣一條短信:“老姐,我剛才花了8塊錢在小區的超市裏麵買了兩根胡蘿卜。晚上睡覺簡直太冷了,我勸你留在北京過年,如果回來要做好在路上打硬仗的準備,路上多帶方便麵和吃的,火車會很慢,路會很長。”

在南方很多地方,馬路上的冰層堅硬如鐵,高壓電線覆冰後有成人大腿般粗。貴州、湖南多數供電線路一度中斷,京廣鐵路大動脈一度中斷……廣州滯留在火車站、機場、汽車站的旅客最多時達到80萬人。雪災正值春運高峰,且災害的複雜程度超過了1998年的抗洪和一般性的自然災害。

這是一組讓人難過的數字:春節前後,我國因災死亡107人,失蹤8人,緊急轉移安置151.2萬人,倒塌房屋35.4萬間,雪災已造成1111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看看電視中各路記者從春運和災區第一線發回的報道,人們的表情都寫滿了“凝重”二字。此刻,有多少人在舟車勞頓的歸家路途中忍饑受凍,又有多少個家庭為等待親人如此這般地心焦難耐。

得知那裏受災嚴重,唐山市玉田縣東八裏鋪村村民宋誌永再也坐不住了,他想親手幫助南方人民抗擊雪災。“我也琢磨了好長時間,一直想著怎樣來支援南方。臘月二十八那天我才決定,要自費到湖南去幫助救災。”在宋誌永的倡議下,同村王保國、王加祥等12位村民也都決定和宋誌永一起趕往湖南。

於是,他們租了一輛麵包車,準備好了鍬、鎬等工具,準備大年三十出發奔赴湖南。

2月5日,宋誌永將自己的決定告訴了妻子張寧。當時一聽宋誌永說這件事,張寧心裏便“咯噔”一下。馬上就要過年了,誰不想一家人團團圓圓地過個大年,張寧當然不願意丈夫大年三十遠行。

“我一看她不太願意讓我去,就趕緊勸她”,宋誌永告訴記者,“我和她說,30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全國人民都支援我們,現在南方遭了災,我們當然要去支援他們。”張寧很快被說服了,開始精心地為宋誌永收拾行囊。

“大年三十,從來都是一家人過團圓年,今年就少了一個,心裏不好受。”宋誌永的母親汪淑珍說,“可是想到大地震時,自己的病還是上海醫療隊醫生治好的,今天兒子去搶險救災,我不能拖他的後腿。”

2月6日下午,宋誌永拿著家裏的3萬多元錢和一封村裏開的介紹信,與其他人一起奔赴湖南。

“一開始我們還在考慮怎麼去,因為鐵路和公路都不好走。後來看了新聞才知道,高速公路已經通車了,可以開車去。”宋誌永說,經過25個小時的奔波,大年初一,宋誌永一行13人來到了湖南長沙。

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長沙附近的搶險救災工作已基本結束。於是,13個人在當地救災指揮部門安排下,連夜趕路,大年初二趕到了受災最嚴重的郴州市,被當地抗災指揮部編入一個由40餘人組成的抗災先鋒隊,幫當地重建幾乎陷於癱瘓狀態的電網。

小分隊的主要任務就是深入山區清理通往山頂電塔的山路上的積雪,並且將準備替換的設備運上山,將損壞的設備從山上背下來,平均每個人都要背二三十千克的重量,一個小時打個來回。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野外的山上工作,每天早晨5時30分起床,要一直工作到晚上7時許才能收工。最讓13位農民不習慣的是,湖南所有的菜裏麵都要放辣椒。“太辣了,我們根本適應不了,有時候就自己買點方便麵、火腿腸充饑。”宋誌永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