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藏在記憶中的時刻(3 / 3)

宋誌永一行隻是雪災中誌願者的一個剪影。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在這場偉大悲壯的抗震救災鬥爭中,大批自願投身抗震救災的誌願者和NGO(非政府組織)成為抗震救災中的另外一支隊伍。

一位唐山普通農民,在北川中學救災現場,從廢墟中救了5個人,並找到了50具遇難者遺體。誰都想不到,他是從北方租車來到災區的。當時他買不到車票也買不到機票,從唐山到北京,到鄭州,到西安,到綿陽,再到重災區北川,一路上僅租車費就花了近5000元。一位海南大伯,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卻“冒充”青年,今年54,謊稱45,“混”進了海南省青年醫療衛生誌願者抗震救災服務隊。一位災難中的幸存者,沒用什麼儀式,用一雙血手成功刨出20名幸存者。還有一位成都個體戶,13號驅車前往災區,一直奮鬥到6月10日,由於身體過於疲憊,不幸在回家的路上發生車禍,丟下了自己的愛人,以及還未出世的孩子。

在這些地震大軍當中,“80後”的身影尤其引人注目。

曾經有過印度尼西亞大地震死裏逃生經曆的“80後”作家張悅然出於“一種有關災難的責任感”,震後第四天便帶上帳篷、藥品和朋友一同去了災區。路上遇到兩個1984年出生的男孩馬東和韓小平讓她特別難忘:“他們都非常堅強、冷靜,不會因為是尋親就很盲目或者不管別人,馬東的親人當時被困在安縣,暫時沒有危險,他就幫家在北川的韓小平一起去尋找家人。他們很懂事,在路上不斷地鼓勵我們,提醒我們‘這一段常會有石頭砸下來,不能停!’”張悅然說,盡管與親人失散了,但兩個男孩子都表現得很有尊嚴,“他們隻是搭我們的車,不會向你哭訴,更不會讓你覺得他們可憐。”

張悅然覺得災難激發了人們一些本能的善良,“我見到許多年輕的誌願者,大家都做得很好,很多人可能都和我有一樣的想法: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不缺乏愛心和責任感,他們是很善良也很有責任心的。”張悅然說,“其實‘80後’的孩子熱情度很高,隻是缺乏途徑表達。”

何建明是中國作家抗震救災采訪團副團長,他遇到過一個由十幾個小夥子自發組成的誌願者小組,這些20多歲的年輕人搭同一列火車來到災區卻互不相識,於是把共同乘坐的火車車次號“725”定為小組番號:“其實他們每天做的工作就是挖屍體、埋屍體、焚燒屍體。在家裏有哪個人做過這種事”,“我們這些經曆了這麼多的成人,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這些孩子年紀很輕,但他們麵對災難的自覺性,他們對百姓的感情,對國家的熱情是真誠的。”何建明認為,“‘80後’、‘90後’的孩子說話比較簡單,所以會讓人誤解他們不關心國家、社會。”

是災難所激發出了年青一代的善良,他們覺得這些是必須做、也是應該去做的事情。

“這裏的誌願者多得不可思議。”“80後”記者劉玉海在災區遇到的印象最深的“80後”誌願者是20多歲的四川姑娘甄宏。甄宏在震前是成都幼兒園的老師,在地震中失去三位親人。5月13日,她跑了四個地方去獻血。5月14日,獻血不成的她報名成為誌願者,輾轉於四川的各個重災區:“她現在是個特別懂事的女孩子,經常在救助點講些小故事、笑話或者做一些搞笑的動作,來想辦法逗大家開心。”

“大部分誌願者都是理性的,這些年輕人到達災區後,會以一個地方為大本營,認可先到的人為權威,願意接受前麵人的指揮,而不是自己蠻幹。但是同時他們也會對一些現象有自己的思考和討論,不再隻是簡單的服從。”劉玉海說。

還有很多誌願者都是無名英雄,他們在鏡頭麵前扭過頭去,他們心急如焚,他們冷靜智慧,他們用盡了力氣,他們輕撫受傷的心靈。還有,那些不能身赴災區的誌願者,他們組織捐款,組織獻血,他們在網絡上架起尋親的橋梁。

大災的背後有大愛,這些誌願者平日裏就是普通的你和我,他們是農民,是學生,是軍人,是幹部,是修車的大哥,是擦鞋的大嫂,是給外來客指路的大伯,是悄悄撿起路邊塑料袋的教師……這是在汶川地震發生以前這個國家不曾看到的一個現象:誌願者大軍。

如果說1998年抗洪時期,社會募捐和誌願者參與還主要是由幾家“中國”字頭的社團臨時動員,2008年初的南方雪災時,社會各界的誌願者和NGO剛剛開始行動,那麼在這一次的抗震救災,中國的誌願者和NGO進行的民間救助散發的熱能讓社會矚目,在資源動員、物資調配、信息傳遞、生命搜救、現場救援、心理輔導、兒童和老人關懷等各個方麵NGO發揮著巨大作用。

在抗震救災中,不僅各個領域的民間組織,而且個人、企業、金融機構、媒體、網絡,均迅速地參與其中。除了在民間組織之間,不同部門的合作也很頻繁,如李連傑壹基金聯合騰訊、搜狐、淘寶、天涯、空中等眾多網站聯合發出捐贈呼籲;國際國內紅十字係統發動專項救災行動,百度搜索、工商銀行等一路為信息和捐款開放綠色通道。受災當地的自救和互助同樣明顯,許多誌願者就是災民本身。

這是讓人驚訝的一組數字,在震災發生後的第二日、第五日、第七日、第十四日,中央財政的抗震救災款分別累積達到8.6億元、34.1億元、57.82億元、166.26億元;同時,在民政部統計範圍內的社會捐款,則分別達到6500萬元、31.75億元、89.45億元、308.76億元。這組數據不僅體現了社會資源動員的能力,而且讓全世界看到整個中國社會的團結和信心。

“5·12”大地震爆發快、危害大、社會反應強,政府在積極救災的同時,對民間的行動也表現了相當的寬容,這也是大批誌願者和NGO能夠參與進入的一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