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式縮臀
平躺,用上背支撐身體,兩手平放兩旁保持平衡。先縮小腹,臀部用力往內夾緊,往上推高,推10~15次後休息,然後重複3~4組動作。可強化臀大肌,對於提臀有良好的效果。
蹲式緊臀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腿微屈,注意膝不能超過腳尖,否則膝部韌帶容易拉傷,用腳部力量往下往後蹲,至身體與大腿呈45度角,停住,再起身,多做幾次。注意不要用腰部的力量往下壓,不要凸出肚子。
踢腿提臀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膝關節微蹲,膝蓋不要超過腳尖。接著先起一腳向後預備作後踢動作,記住站立的另一條腿保持微彎,縮小腹,腳跟提起後踢約10厘米,重複10~15次後換腳,做3~4組雙腳輪回。
髖部
“髖關節痛”,民間俗稱為“胯股痛”。表現為髖關節或關節周圍令人難受的疼痛。引起髖痛的病因很多,不同年齡段各有其主要原因。
什麼人易高發髖關節問題?主要是髖關節負荷過小,如久坐、久站等,由於髖關節運動刺激過少、過於單一,髖關節骨質丟失,會使股骨頸處形成弱點,很可能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骨折。被稱之為“不死的癌症”的股骨頭壞死,骨質疏鬆及老年人的股骨頸骨折等,都是髖關節的疾患。
髖關節位置較深,病人很難描述疼痛的具體位置,常感覺大腿根部前方、側方或後方臀部的疼痛不適,但用手又觸摸不到確切的疼痛點,加上周圍豐厚的肌肉使得疼痛更加難以確定。疼痛有時伴彈響和交鎖感,還可能有髖關節伸屈旋轉等活動度的降低。
髖關節的活動可促進滑膜代謝旺盛而不斷產生滑液,有利於軟骨的修複和再建,有利於股骨頭的修複與塑形,有利於髖關節功能的改善。下麵介紹幾種常用的髖關節鍛煉法:
床上鍛煉法
(1)髖關節伸屈活動鍛煉法:仰臥位,使關節伸展,雙手叉指合掌抱住股骨下端,利用反複屈肘力量往上拉,與主動屈髖活動相結合,持續5~10分鍾,次數幅度逐漸增加。
(2)髖關節外展直腿抬高活動鍛煉法:仰臥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患肢外展直腿抬高25~35度,持續1分鍾放下,做10次。同理可作側臥及俯臥抬腿,鍛煉外側及後側肌群。
(3)髖關節作外展、內收活動,雙膝屈曲約90度,與肩同寬,膝關節作內收、外展運動,持續5~10分鍾。
(4)髖關節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臥位,雙下肢伸直,雙手置於體側,兩腳分開,與肩相等,以足跟為軸心,做下肢外旋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5)髖關節屈曲位外旋、內旋活動鍛煉法:仰臥位,使膝關節屈曲100度,髖關節屈曲90度,雙手抱膝,利用手腕力量反複做外旋、內旋活動,持續5~10分鍾。
(6)跪位外展屈伸髖活動鍛煉法:取跪位,雙膝盡可能分開,雙上肢伸直支撐上身,膝關節固定,身體做前後運動,屈伸髖關節。
床下鍛煉法
(1)扶物下蹲法:單手或雙手前伸扶住固定物,身體直立,雙足分開,與肩等寬,慢慢下蹲後再扶起,反複進行3~5分鍾。
(2)患肢擺動法:單手或雙手前伸或側身扶住固定物,單腳負重而立,患肢前屈後伸內收,外展手擺動3~5分鍾。(術後半年開始)
(3)內外旋轉法:手扶固定物,單腳略向前外伸,足跟著地,作內旋和外旋運動3~5分鍾。
(4)屈髖法:患者正坐於床邊或椅子上,雙下肢分開;患肢反複作屈膝屈髖運動3~5分鍾。
(5)抱膝法:患者正坐床邊、沙發、椅子上,雙下肢分開,雙手抱住患肢膝下反複屈肘後拉,與主動屈髖運動相配合,加大屈髖力量及幅度。
(6)開合法:正坐於椅、凳上,髖膝踝關節各呈90度角,雙足並攏,以雙足尖為軸心作雙膝外展,內收運動,以外展為主持續3~5分鍾。
(7)蹬車活動法:穩坐於特製自行車運動器械上,如蹬自行車行駛一樣,速度逐漸加快,活動10~20分鍾。
上述功能鍛煉方法應注意以下肢微熱,次日無疲勞酸痛為度,每次時間因人而異,每天早晚進行鍛煉,自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動作由小到大,由慢到快,次數由少到多,循序漸進,貴在堅持,爭取早日康複。
髖部伸展操
開始部分:身體先挺直站立,將雙臂側平伸直,然後右腿側向抬起。
練習部分:側向抬腿肌肉用力,形成髖部肌群鍛煉。身體在支撐腿側形成股骨頸壓力性鍛煉。
練習要點:堅持2~3分鍾,左右交換。反複數次。
練習時間:每天白天、晚上各做一次。
練習作用:對髖部關節及所有肌肉是一種綜合鍛煉。對中老年人的髖部功能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手段。
雙腿
壓腿是一種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運動,找個攀登架、欄杆甚至台階把腿往上麵一搭,就可以練習了。不過,如果你不經常鍛煉的話,筋骨就會比較僵硬。猛地跨上很高的欄杆容易拉傷。因此,對於初練者,壓腿的高度別太高,腿抬起後別超過髖關節,兩腿之間的角度以45度為宜。別看這個高度顯得矮,卻是最安全的,因為這個角度使髖關節在自然的生理狀態也較容易達到,不容易摔倒和對關節造成損傷。
經過一兩年的鍛煉,很多人壓腿時能輕鬆抬到90度左右,堅持下去,腿還能扳過頭頂呢。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和髖關節持平的高度更為安全。
壓腿別隻求高度不求質量。在生活中,經常有一些人為了逞能或者急於求成,選擇高壓腿的方式——把腿架到和肩同高甚至更高,但身體動作完全變形,甚至都沒有了振壓的餘地,壓完腿拿不下來要費盡地用手搬下來,這樣可就不好啦!因為腿的柔韌性不是一天兩天能練出來的。特別是成年人,身體已經定型,再想劈叉下腰是難上加難,不管你有多高的熱情,都是無法違背生理規律的。因此,壓腿一定要選擇合理的高度,並注意正確的姿勢。
壓腿的3種正確姿勢:
正壓腿
麵對一定高度的物體,比如高台、桌椅,雙腿並攏站立,抬起左腿將腳跟放在肋木上,腳尖勾起,踝關節屈緊,兩手扶在左腿膝蓋上。兩腿伸直,挺腰,同時一定要收髖,這是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的地方,上體前屈,向前向下做振壓腿的動作,逐漸加大力量,然後換腿做。根據柔韌性程度,可依次用肘部、前額甚至下頜去接觸腳尖。
側壓腿
身體側對肋木等支撐物,右腿支撐,腳尖稍向外撇,左腿舉起,腳跟放在肋木上,腳尖勾起,踝關節屈緊,右臂上舉,左掌放在右胸前。兩腿伸直,立腰,開髖,上體向左側振壓。髖部和腰部在這個練習中將得到鍛煉。
做這個動作易出現兩腿不直、身體向前彎曲,所以在練習中應注意,支撐腿的腳尖外展,被壓腿盡量向身體正前頂髖,左臂向裏掖肩,右臂向上舉,向頭後伸展。同時,將腿向肩後方振壓。幅度逐漸加大,直到腳尖能接觸到後腦勺。
後壓腿
背對肋木,並腿站立,兩手叉腰或扶一定高度的物體。右腿支撐,左腿提起,腳背擱在肋木上,腳麵繃直。上體後屈,並做振壓動作。左右腿交替進行。髖部、腰部和頸部可以得到練習。
該動作要求雙腿直膝,支撐腳要全腳著地,腳趾抓地,挺胸,展髖,腰後展。做這個練習時兩腿容易彎曲,因此可請同伴幫忙頂起自己被壓腿的膝蓋,用一隻手下壓腰、髖,幫助把腰挺直。
壓腿的5大注意事項:
壓腿時為了避免拉傷或者跌倒,一定要注意以下5要:
(1)要穩——單腿站立時必須站穩,最好能有個扶手,避免搖晃失重跌倒。
(2)要輕——壓腿用力不能過猛,以免對腰腿肌肉骨骼造成損傷。
(3)要緩——壓腿的動作宜緩慢。
(4)要短——一般每次持續3~5分鍾即可。
(5)要放鬆——壓腿之後不要馬上就結束鍛煉,還要做一些踢腿練習來放鬆調整。
臥位拉筋法
將兩張安全穩妥、平坦的椅子擺放近牆邊或門框處;坐在靠牆或門框的椅邊上,臀部盡量移至椅邊; 躺下仰臥,右腳伸直倚在牆柱或門框上,左腳屈膝落地,盡量觸及地麵,雙手舉起平放在椅上,做10分鍾(期間左腳亦可作踏單車姿勢擺動,有利放鬆髖部的關節);移動椅子至另一麵,再依上述方法,左、右腳轉換,再做10分鍾。
立位拉筋法
找到一個門框,雙手上舉扶兩邊門框,盡量伸展開雙臂;一腳在前,站弓步,另一腳在後,腿盡量伸直; 身體與門框平行,頭直立,雙目向前平視; 以此姿勢站立3分鍾,再換另一條腿站弓步,也站立3分鍾。
拉筋正骨
這裏說說我個人拉筋的體會,第一次做的時候我還自信滿滿,覺得這兩個姿勢很簡單嗎,隨便做做就OK了。對著文字說明,把姿勢擺好,我發現自己的問題大了去了。首先做的是站立式的,因為可以一邊做一邊看電視嘛。隨便找個家裏對著電視的門框就可以了。 擺好pose——感覺,天哪,後麵這條腿怎麼那麼酸疼酸疼?原來給自己定了個15分鍾的目標,結果5分鍾都不到就偃旗息鼓了,太難堅持了。所以各位初次做的話,定個5分鍾的目標差不多了,一步一步來。不過,做完後,肩膀及脖子確實要比沒做前顯得輕鬆,這就是有效果。
臥式拉筋難度比站立式的要稍大一點,還需要“設備”。找兩張餐椅就可以了,再找一個門框。第一次拉,也是把自己給打擊了一下,我以為隻有老年人才會著地的那個腳後跟碰不到地麵,原來我也會啊!!震撼啊,我已經老化成這個樣子了,自己居然還不知道,這就問題嚴重了啊。上麵的那條腿也舒服不到哪裏去,要90度的角度貼住門框,膝蓋後彎那是疼啊酸啊,要命的是一會兒就麻了。要是你夠狠,就叫個人當“劊子手”,狠狠把你的腳按住,該貼地的貼地,該貼牆的貼牆,要是不夠狠,就慢慢來,多拉幾天就明顯可以看出進步的。或者在需要著地的那條腿上壓個小沙包。沒有沙子?家裏能當沙包的東西多了,大米啊,黃豆啊,五穀雜糧啊,裝入塑料袋,紮緊了,就是一個天然環保無汙染可重複利用的好沙包,壓在需要貼地的那條腿上。別笑我了,你也趕緊試試吧!
雙腳
敲擊腳底消疲勞
腳底與人體器官有密切的關係,通過敲擊對腳底給予適度的刺激,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內髒功能得到增強,全身的精力得以恢複。每晚臨睡時隻要用拳頭“咚咚”地敲擊腳底,就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勞。
正確的腳底敲擊法,是以腳掌心為中心,有節奏地進行敲擊,以稍有疼痛感為度。可以盤腿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把一隻腳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進行敲擊。每隻腳分別敲擊100次。但是不可用力過度,以免引起出血。
單腳站立強內髒
單腳站立,鍛煉方法非常簡單,就是采取“金雞獨立”的姿勢,踮著腳尖站立。初時也許很不習慣,而且感到非常痛苦,此時,可以先讓雙腳的腳後跟稍微離開地麵一些,習慣以後,再踮著雙腳的腳尖站立,最後過渡到踮著一隻腳的腳尖站立。
單腳站立時,可先踮著右腳的腳尖站1~2分鍾,再休息1~2分鍾,然後踮著左腳的腳尖同樣站立1~2分鍾,反複地進行。
單腳站立對腰部和腳部的強化作用不言而喻,而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增強內髒功能。
腳尖登樓梯平血壓
除了在乘車時采用踮腳尖鍛煉之外,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抓住一切機會鍛煉,踮著腳尖登樓梯就是一個能使人全身得到鍛煉的好機會。
踮著腳尖登樓梯,可以使血壓平穩,而且精神飽滿。與平地行走相比,登樓梯的運動量更大。不但可以使肌肉、呼吸器官和循環器官得到鍛煉,腰部和腳部肌肉也會得到增強,全身的機能都能得到改善。同時,由於盡可能踮著腳尖登樓梯,腳前掌得到鍛煉,與之聯係的內髒和大腦功能也會得到增強。
倒走
倒走是一種麵朝前向後走,與正常行走相反的鍛煉方法。
進行倒走鍛煉,可獲得三種益處:
第一,倒走可以防治腰痛。倒走能調節軀幹俯仰不平衡的狀況,刺激不經常活動的肌肉,使腰背肌肉有規律地縮張,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環,提高腰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減輕腰部的疼痛感。
第二,倒走可以減輕腰背疾病的發作。腰部肌肉在倒走運動中,由運動帶來的持續性緊張可增強腰背部肌肉力量,有效地防止和控製腰背疾病的發展。
第三,倒走可以防治高血壓。不習慣不自然的倒走,能使你高度集中注意力,這不但可以安定自律神經,解除腦血管痙攣,還可以降低血壓,防治高血壓病,防止中風的發生。這裏應該注意的是,倒走必須選擇路麵平、無障礙物、無空氣汙染等適宜的環境。如果每天倒退走1~2次,每次大約走20分鍾,一段時間後,便可收到健身的效果。
人在倒著走時需要腰部挺直或略後仰,這可以使腰部肌肉有規則地收縮與鬆弛,改善腰部血液循環,並使脊椎和背肌得到有效的鍛煉。平時工作累了,感覺腰酸背痛,可以找一處平坦的地方試試倒著走。剛開始倒著走時,最好用雙手按住腰部兩側,以保持平衡,等倒走熟練後,再配合擺臂甩手。步子大小和快慢可根據個人習慣而定。倒著走和向前走正好相反,是腳尖先落地,然後是腳掌。
爬行
爬行,就是指四肢著地行走。爬行使全身重量均勻地集中在四肢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腰椎的負擔。對大多數人而言,爬行鍛煉手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收到防病、保健、抗衰、延壽的效果,而且爬行還對心髒病、動脈血管硬化、痔瘡、靜脈曲張、關節炎等疾病有治療的功效。
爬行,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可以關上門,在室內地板上、床上爬行;在風和日麗的好天氣裏,可以穿好鞋襪,戴上手套,放下架子,到草地上爬一爬。每天2次,每次堅持15~20分鍾,這樣堅持三個月,你肯定會得到意外的驚喜!
爬行除了有效減肥,還能減少脊椎負荷。匍匐爬行是瘦背的最佳方法,也適合背部、頸椎容易疲勞的肥胖人群。其爬行方式有以下幾種:
俯臥,屈肘撐地,兩肘交替向前爬行10~15米,重複2~3次,呼吸均勻。
左手撐地,右肘和右腿前移15~20米,重複2~3次。爬行時上體稍抬,兩側交替進行。
兩肘交替向前匍匐爬行8~10米,兩腿伸直、放鬆,並隨上體向前爬移,重複3次,間歇1~15分鍾。
有節奏地交替向前爬行15~20米,重複2~3次。練習時,頭部稍抬,胸部自然下垂,爬速宜慢,爬幅宜小。
沿直徑5~6米的圓順時針方向爬行,然後逆時針方向爬行。練習時,頭部宜向爬側傾斜。重複2~3次,間歇1~15分鍾。
交替向前爬行15~20米。重複2~3次,間歇2分鍾。
交替向後爬行10~15米。爬時,下頦微向內收,兩腿放鬆伸直並與雙手協調配合。
甩手
甩手是一種簡便易行的健身法。
甩手時,先將兩腳分開站立,與肩平行,上身自然放鬆,下身站穩,雙手下垂於身體兩側,手心相對,手指分開,甩動時兩手先垂直向前,再向上提起,肘部伸直,肩臂放鬆,略微向上抬,做到自然而不用力,回手時兩手臂伸直。
一般在早晨和傍晚時進行,每天2次。早晨甩手可以使你心神愉快,促進食欲;晚上甩手後,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勞,保證睡眠的質量。
須注意的是,每次甩手次數應該根據自己的體力和病情來決定。體質較好,病情較輕可從500次逐漸增加至1000次;病情較重者,每次甩手100~200次為宜。經常甩手,對於老年人高血壓、心髒病、肺病、關節炎、神經痛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倒立
倒立可使心肌更強壯。倒立是使人體器官及組織完全改變受力的大小和方向,讓整個心髒處於倒置狀態,從而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和刺激。如果長期倒立,會使心肌更有活力,並且每次心髒收縮的排血量會相應增加,使心率適當減緩。
倒立能減輕腰肌勞損。作家、教師、機關工作人員等在工作中常保持坐姿或立姿的人,腰部一般都異常疲勞。如讓身體經常倒立,可以減輕腰部負擔,使腰椎鬆弛。
經常倒立還可健脾胃,促進食欲。可使人麵色紅潤,精神矍鑠,麵部不易出現皺紋,頭發複黑。
倒立的方法
倒立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頭手倒立(即頭手著地倒立)、腳手倒立(即手著地,腳依物倒立),還有肩肘倒立、頭肘倒立等。
中老年人可做康樂式倒立,即輕鬆、快樂、安全、有效的倒立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選1米寬、50~60厘米高的硬板床,靠牆擺放,並在另一邊留有一定的空位,床中間放一床卷好的、約25厘米高的棉被,棉被上麵放一枕頭,床前放一張椅麵低於床麵15厘米的藤椅。
先側身騎坐在棉被較硬實的一端,然後調勻呼吸,接著上體後倒旋轉,同時收腹舉腿,使雙腳觸於牆麵並達到最高位,此時,腰部壓在被上(如果過低可墊上枕頭),肩部靠著床邊,頭頂觸著椅麵,使腳部、腰部、肩部、頭部四點在一條斜線上,頭處於最低位。該直線與床麵成40度夾角。這就是腳處最高位,中間由床和被支撐的三級倒立。此倒立的最大優點是安全、舒適、有效,並可輕鬆倒立較長的時間,是很適合中老年人做的一種倒立活動。倒立之後頭腦清爽,全身輕鬆。
倒立需要注意的問題
注意倒立的時間:根據自己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可選擇一兩種姿勢進行練習。無論練習哪一種姿勢,都要注意並堅持“短時間,多次數”的原則。
每次倒立時間以1分鍾為宜。
注意倒立後的反應:如果倒立後出現牙齦少量出血,或次日鼻涕裏有少量血絲,或出現反胃,甚至有輕度腹痛,或出現頭暈,甚至伴有輕度頭痛等現象,不必擔心,因為這些症狀都屬於正常反應,一般都會逐漸消失。但須注意的是,如果症狀較為嚴重,應減少每次倒立時間和次數,當出現流鼻血、嘔吐等現象時,應停止倒立鍛煉。
注意禁忌症:凡患有高血壓、腦溢血、心髒病、血管瘤等疾病及嚴重的眼疾患者不適合做倒立運動,因其會加重病情。初學者最好先避開過饑、過飽及晚睡前的時間。
抖動
早上會經常在公園裏見到這樣的情景,老人們聚在一起,或是單獨站在樹下不停地抖動,起初覺得很奇怪,後來才知道這也是老年人鍛煉身體的一種方法,被稱為“抖動”功法。抖動身體可是好處多多,除了可以活絡微血管,促進血液循環,還能緩解怕冷、頭痛、便秘等症狀。因此,有人說,“要活九十九,一日抖三抖”,“百練不如一走,百走不如一抖”。
“抖”是我國傳統的鍛煉方法之一。首先,抖動時從容和緩,不急不躁,可避免激烈運動;抖動在室內室外均可,不受時間限製,什麼時候想練都可以;此外,男女老少均適宜,對體弱多病者尤為適宜。
人體經絡要經常疏通才不會生病。抖動就是既簡便又有效的方法,能增強全身血液流通,睡前做可防治失眠。
站立抖動
呈站姿,全身放鬆,雙腳自然分開,腳跟著地,雙臂下垂,膝蓋微屈,身體有節奏地上下抖動。雙腿的抖動從而帶動上半身和雙臂的抖動。不能上下顛倒,不能抖動太快,以感覺胸部肌肉有振動為佳,運動時間依自身情況而定,5~30分鍾都可。
仰臥抖動
躺在床上, 雙臂上舉,五指分開,雙腳上舉,與身體呈45度角,輕輕抖動手腳。早晚各1次,每次3分鍾。運動前,最好先喝一杯溫水,運動效果會更好。
嗬護關節,做好全身關節操
從2012年入秋後,50歲的李女士就發現右手食指關節活動不靈,當食指活動到一定程度後,就卡住不能再動。若用力活動,便如同扣動槍的扳機一樣,伴隨“嘎嘎”的聲響,猛然彎曲過來。連切菜、洗碗這些簡單的活都受到影響,這讓李女士煩惱不已。
醫生說,困擾李女士的病理性彈響,是手的屈肌腱和增生狹窄的鞘管之間發生摩擦而引起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腱鞘炎”,又稱“扳機指”。
這種伴有酸脹疼痛、活動受限等不適症狀的彈響,可能是關節出現了問題,多屬於病理性彈響。這種病理性彈響在膝、踝、髖、肩關節中都比較常見,如退化性關節炎、軟骨軟化、膝關節半月板軟骨破裂等。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9成以上關節炎病人年輕時多表現為負重大、活動多、外傷、勞累和寒冷刺激。同時,這項調查還顯示:現在有車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基本鍛煉越來越少,這將逐漸形成關節“廢用性”退化。
目前體重超標的“電腦族”、“開車族”越來越多,過重的軀幹使關節長期超負荷支撐,加速了關節磨損;而年輕人過少的運動、久坐辦公室都可能造成關節“廢用性”萎縮退化。據顯示,過度使用電腦和長期駕車,對關節和肌肉傷害最大。不少人用起電腦來一用就是幾個小時,而下班後又直接驅車回家。平時再不注意加強鍛煉,患上頸肩腕痛症狀就顯得很正常,這些疾病長期發展下去就會變成關節炎。
因“高跟族”穿出關節炎的人群絕不在少數。高跟鞋已經成為眾多女性不可或缺的裝扮之一,因為穿高跟鞋能讓姿態顯得更加婀娜多姿,或是能讓自己“長”高一點兒。殊不知,長期與高跟鞋共舞,必須付出沉“痛”的代價。據統計,穿著高跟鞋且經常爬樓梯的女性,膝關節負荷壓力是體重的3倍;穿著高跟鞋下樓梯時,更可增加7~9倍。喜歡穿高跟鞋的女性,因膝關節壓力過重,長期下來將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炎。臨床上發現不少女性才40歲就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毛病,多半與長期穿高跟鞋有關。
經統計,“辦公族”中也有相當比例關節炎潛在者,這些人多半是“吹”出來的。有了空調的辦公環境使“辦公族”能盡情享受空調的涼爽,殊不知,關節炎卻悄悄地潛伏在辦公室裏。夏天時室外灼熱,人們普遍穿得少,但開著空調的室內氣溫較低。這樣的低溫環境會刺激血管急劇收縮,血液流通不暢,導致關節受損、受冷、疼痛。長期在低溫室內,膝關節受寒冷刺激而容易導致滑膜炎、滑囊炎和膝關節炎等疾病。在這種情況下進入相對潮濕的秋冬季,更容易讓關節炎種下不好治愈的病根。
一般來說,僅有彈響,外表不紅不腫,也不感到疼痛,不伴有活動障礙者屬於生理性彈響,不需要特別處理,也不必為此過於惶恐不安。關節活動時,關節麵之間,軟骨墊與關節麵之間,肌腱和關節囊之間等,總會發生摩擦而發出聲音。但大部分人身上,這種聲響不明顯,而在有些人身上則聽起來比較清楚,特別是那些久坐的人,關節間產生的潤滑液少,加大了關節摩擦的損耗,更容易聽到彈響。當伴有疼痛或關節活動受限時,需要到醫院就診,以確定是否是關節錯位或關節受損。像教師,編輯,秘書,電腦錄入員等這些常年伏案工作的人時常會抱怨頸椎“彈響”,彈響的出現恰恰是提醒人們不要同一姿勢維持過久。
活動人體各關節先從雙手指關節開始,依次是腕、肘、肩關節;其次是頸椎、胸椎和腰椎關節;接著是髖(胯)、膝、踝關節;最後是各腳趾關節。鍛煉時可站、可坐,也可手扶物件,動作要緩慢,每個關節的活動次數可先從3~5次開始,再酌情適量增加。
活動關節可以疏通經絡,增強內髒功能,增加大腦血流量,預防老年性癡呆。關節有疾病的患者應慎行。
手部關節操
5個手指收攏後再打開,伸展到最大限度。或把一根長一點的橡皮筋套在5個手指上,然後用力慢慢張開手指就可以了。
背部關節操
身體直坐在椅子上,兩腳分開放在地上,兩手的手指放在同側肩上,雙臂向外伸開,輕輕向前彎腰,同時轉體,用左臂的肘碰右腿的膝蓋,再慢慢恢複開始時的姿勢。
上臂關節操
兩手在胸前十指交叉,然後雙臂向前方推出,手心翻向前。保持10秒後將兩臂收回,再向上舉,掌心向上。盡量伸直雙臂保持10秒,共做5~10遍。
頸部關節操
頸部向左旋轉,至最大程度時抬頭向上看。抬至最高限度,停留5~10秒鍾,慢慢還原。
膝關節操
伸(屈)膝。坐在椅子上,將雙足平放在地上,讓膝關節做伸的動作,由大腿與小腿的夾角從大約90度到180度,再回到90度。這個動作也可以躺在床上做。10~20次為一組。
屈(伸)膝。躺在床上,雙手放在體側,雙腳並攏做屈膝的動作,使腳後跟向臀部靠攏,然後再伸直。10~20次為一組。
膝繞環。雙腳並攏,膝關節稍曲,雙手輕輕按在髕骨上,低頭,膝關節做繞環(可先順時針旋轉,再逆時針旋轉)。
肩肘關節操
主要是以繞環為主,要雙臂同時進行,注意一隻手順時針,另一隻手逆時針,開始時的幅度不應過大,頻率不應過快,10~20次就可以了,然後雙手再換方向,次數相同。
腰部關節操
取臥位,屈膝後把大腿抬起,盡力把髖關節屈足,維持片刻再放下,反複操練;然後,頭、頸、胸抬起離床麵,維持片刻,再躺平,反複操練。
髖關節操
(1)全蹲起:雙手可以扶住固定物,身體直立,雙足分開,與肩同寬,慢慢下蹲後再起立,為一個完整動作。這種方法可以讓髖關節更好地屈和伸。
(2)俯臥伸展:以伸髖關節為主。趴在床上,雙手交叉輕輕抱頭,做挺身的動作,10~20次為一組。
(3)蹬車:以曲髖關節為主。可利用小區健身器械的健騎機來練習,以讓髖關節更好的屈和伸。注意:剛開始的時候速度不要太快,而應從慢到快,再從快到慢。
(4)腰繞環:雙腳開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上肢直立,髖關節做旋轉,次數在10~20次為一組。幅度和速度逐漸增加。
(5)仰臥練習:平躺在床上,雙手放在體側,屈膝,讓髖關節做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旋轉。還可以讓髖關節做外展、內收的動作,幅度可逐漸增加。
開車族更應保護關節
有人認為,開車一族運動不見得少,但是確實有些“部件”使用得不夠。其實一些簡單的動作就會讓你的關節健康起來,更何況有的動作是在等紅燈時也能完成的。
揉膝:將雙手手掌分別放置在兩腿膝關節上,兩手同時輕揉左、右膝關節各100次,力度適中,不宜用重力。
轉踝:采用坐姿,抬起兩腿。兩腳同時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轉動30次以活動踝關節。然後兩腿伸直,兩腳分別繞踝關節上、下擺動各30次。
蹲坐: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貼於身體兩側。從站立位置緩慢下蹲,蹲至兩大腿與小腿相接觸,然後慢慢站起,如此反複活動10次。鍛煉時兩目應平視,不要低頭或仰頭;對體胖和體弱者可先手扶穩固物體,逐步增加下蹲程度和下蹲次數。
踏步:采取原地踏步,踏步時將大腿盡量抬高,腳前部著地,左、右兩腳輪流各踏不少於50次。
遠離脊椎病,做做脊椎操
以下問題,請如實回答經常、偶爾或很少,並最後算分,對照結果,自測一下你的脊椎健康狀況。
(1)工作性質要求長時間固定於一種姿勢。
(2)飲食不規律,無節製。
(3)喝白酒。
(4)長期吸煙。
(5)從事高度緊張的工作。
(6)睡覺采取高枕。
(7)性生活無節製。
(8)體力上透支,感覺疲倦。
(9)耳鳴多汗。
(10)脊椎曾經受過傷。
(11)眼睛疲勞,視力下降。
(12)心情壓抑,情緒不穩定。
(13)頸項僵硬,落枕。
(14)扛重物,進行重體力勞作。
(15)手指有放射性疼痛者。
(16)上肢麻木,尤其是指尖明顯者。
(17)行走時腿部有“踩棉花”的感覺。
(18)身上有束帶感。
(19)胸悶心慌、胃痛。
(20)手中持物突然落下。
(21)背部疼痛,影響活動。
(22)腰部、臀部、腿部感覺酸、麻、疼、痛。
(23)頭痛或頭暈眼花。
(24)感覺疲倦,影響一般日常的生活起居。
(25)腿部疼痛,行走困難。
計分方式:經常0分,偶爾3分,很少5分。
結果:
100~120分:非常健康。
90~100分:健康。
80~90分:基本健康。
60~80分:不健康。
60分以下:可能患有較嚴重的脊椎病。
在這裏,教給大家一個非常簡單的脊椎保健操,特別適合那些長期使用電腦的上班族。
適用人群:健康人群,長時間伏案工作、頸、肩、背部軟組織勞損患者。
隔牆看戲
隔牆看戲操的實質是用力伸長脖子仿佛隔牆看戲一般。具體要求是:身體先挺直站立,將頭、頸、背、腰、臀、腿部拉直,下頜前上抬,挺胸收腹,兩腿直立,兩腳尖朝前,腳跟提起,雙臂垂直,雙目遠看前方,腦門用力向上拔直。練習要點是:用頸部肌肉盡全力挺拔脖子,保持2~4分鍾。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對頸椎關節、頸部縱向肌群是一種綜合鍛煉,能緩解長時間靜態式辦公造成的頸椎不適。
十點十分
十點十分操要求身體先挺直站立,收下頜,挺胸收腹,兩腿直立,兩腳尖朝前,雙手側平舉,像鍾表指針9點15分的位置。然後雙手再舉到10點10分處。認真反複做若幹次後,就會感到頸部後麵的肌肉酸脹。練習要點是:全身挺拔,雙手似鳥飛上下運動,每天做100~200次。這種保健操可緩解頸部不適,對中老年人的肩周炎也有一定的療效,是一種理想的頸肩康複的手段。
旱地劃船
劃船運動對健身者來說有兩大作用:其一,對背部伸肌的鍛煉,不但可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而且還可有效地改善肌肉和背的筋膜組織的生理活性,對老傷、新傷都有很好的恢複作用;其二,在劃船運動時,參與肌肉多、耗氧量加大,因而呼吸和血液循環加大,從而對提高人體生理功能有很大益處。
具體做法:身體挺直,雙腳開立。上體前傾,塌腰挺胸,抬頭向前看,雙手前舉(如抓住劃船的雙槳),由前向後運動(大約做50次)。每天晚上做1次。
此法對頸椎、胸椎、背部肌肉是一種綜合鍛煉。可緩解頸、背部許多問題,對中老年人的背部疼痛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手段。
頭手對抗
挺身站立,將雙手交叉置於腦後,保持雙眼平視前方。然後雙手向前用力,同時頭向後方用力,堅持一會兒後放鬆一下,反複多次。這樣用力、放鬆,一方麵可提高頸後肌肉的力量,另一方麵能促進頸後的血液循環,對頸椎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
大雁展翅
首先身體直立,左腳向前邁出一步,重心開始移到前邊這條腿上,同時抬頭挺胸,雙臂向後擺,背部呈反弓狀如同大雁飛翔。也可以一手扶住桌邊,如右手扶桌則左腿向後擺,左臂伸直向身體前上方舉起,抬頭挺胸,背部呈反弓狀。整個脊柱都參與運動,左右交替各做30秒。然後向前邁出半步,兩手側平舉,兩手向後快速擺動至最大角度,抬頭看向房頂。
扶椅後抬腿
腰骶滑脫的情況在經常駕車者(如司機)身上發生的比例比較高。要緩解這種疼痛,可練習“扶椅後抬腿”:雙手扶椅背站立,先是左腳向後伸,離地10厘米。之後換右腿向後抬起離地。每次堅持3分鍾,每天早起可重複做三五次。如果要達到“一操三練”的目的,同時起到緩解頸部疼痛、腰痛、背痛的作用,可以在做這個動作時,先左手扶椅背,右臂平行於地麵向前伸出,再緩慢抬高指向房頂,抬頭看向房頂,同時左腳向後離地。相應地,之後可以換左臂前伸,右手扶椅背,右腿向後抬起離地。
前俯後仰
雙手叉腰,先抬頭後仰,同時吸氣,雙眼望天,停留片刻;然後緩慢向前胸部位低頭,同時呼氣,雙眼看地。做此動作時,要閉口,使下頜盡量緊貼前胸,停留片刻後,再上下反複做4次。
左右旋轉
雙手叉腰,將頭部緩慢轉向左側,同時吸氣,讓右側頸部伸直後停留片刻,再緩慢轉向左側,同時呼氣,讓左邊頸部伸直後,停留片刻。這樣反複交替做4次。
坐骨神經痛的運動治療
一位30多歲的女性不堪忍受疼痛折磨步履蹣跚地來到醫院看病。她大約一個月前每到晚上腰部就有點疼痛和僵硬。然後腿部開始有過電感,起先是膝蓋周圍,之後是腓骨。幾周之後病情加重了,隻要她想走動或者坐久了就會感覺更疼。她一直服用醫生推薦的止痛藥,但最後止痛藥也無濟於事。
醫生讓她平躺著,抬腿,腳趾朝向膝蓋。她的拉伸角度還未超過40多度就開始喊疼。因為她沒有其他症狀,如盜汗或者突然消瘦等癌症警示,醫生排除了她患有潛在的嚴重疾病的可能性,最後診斷她患有典型性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是身體中最長的神經,從下背經由臀部順雙腿延伸至雙腳。它能引起壓迫或者疼痛等問題,疼痛從下背延伸到腿。這就是坐骨神經痛,疼痛從輕度到重度。坐骨神經痛是21世紀的病,因為現在坐在辦公室或電腦前工作的人越來越多。
坐骨神經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經幹。好多人都認為坐骨神經痛的發生與久坐有關,並能舉出一些實例,比如,長期坐辦公室的人、汽車駕駛員以及不愛運動的老人,都容易發生坐骨神經痛。其實,上述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並非完全正確。因為無論是采取何種坐姿或坐多長時間,都不會直接壓迫坐骨神經而引起疼痛。而是由於久坐容易引起腰椎的病變,導致了坐骨神經痛的發生。就拿汽車駕駛員來說吧,80%以上的坐骨神經痛都是腰椎間盤突出症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