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發生車禍或碰撞,在感覺自己的頸椎或腰椎受到了衝擊的情況下,一定不要隨便處理。我們的脊椎中有很多神經,在不當的搬動中受傷的話,很有可能形成永久性的傷害,甚至有癱瘓的可能。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都知道擠公交車的滋味,大家都想有個座位,其實沒有必要。本來在單位裏就坐一天了,乘車的時候正好可以站著放鬆一下自己。你可找一處不擠的位置,保持正確的站姿,用一隻手拉住扶手,伸直手臂,讓身體隨公交車的動向變換不同角度,在動態中充分伸展。因為隨著車的正常行駛、停車、刹車、變向、拐彎,人體需要一種力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它可以幫助你修複錯位的脊椎。需要注意的是,站立時腳尖要始終著地,可提起腳跟,這樣可防止在急刹車時挫傷脊椎和震蕩腦部。
你經常感到頭昏眼花嗎
24歲的張強大學畢業後供職於一家外企,有著很高的收入,工作很令人羨慕。但張強也有自己說不出來的苦衷:工作性質決定了他每天都要麵對一連串的數字和一張張報表,時間久了,難免感覺枯燥、疲憊。學生時代的張強性格開朗,酷愛運動。現在則一天不下8小時坐於電腦前,日複一日地久坐不動已經使他大不如以前青春激昂、充滿蓬勃朝氣了。最近張強發現自己有時會出現精神萎靡甚至頭暈眼花的症狀,工作時往往不能集中精力,一些數據總是統計了一遍又一遍還不能確定,腦子都不太好使了。
醫生告訴他,久坐不動,血液循環減緩,不僅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傷神損腦,使人容易疲倦,精神萎靡,若突然站起,還會出現頭暈眼花等症狀;還會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人體乏力、失眠、記憶力減退的症狀。有些中老年人經常處於靜態且不愛說話,會加速語言功能的衰退,使大腦反應能力變得遲鈍,增大患老年性癡呆症的可能性。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健康人連續用腦30分鍾,大腦反應很快,記憶力也很強;連續用腦90分鍾,血糖濃度在44毫摩爾/升以上,大腦的功能尚正常;連續用腦120分鍾,血糖濃度降到33毫摩爾/升,反應遲鈍,思維力較差;連續用腦210分鍾,血糖濃度會降到22毫摩爾/升,這時便會出現頭暈、頭疼等症狀,暫時失去工作、學習能力。
經常性頭痛、頭暈、失眠的起因之一是用腦過度。長時間用腦、精神緊張,易導致大腦供血、供氧不足,腦功能得不到改善,體內代謝被幹擾,肝腎受損害,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體微循環趨向紊亂。輕則有損健康,易患經常性頭痛、頭暈、失眠等症,重則會導致嚴重疾病,如腦出血、癱瘓、精神病、癡呆、腦腫瘤等。
人腦的活動在白天有潛在的周期,與夜間睡眠周期相似,基本上是兩個小時一個起伏,因此主張腦力勞動持續1~2小時就休息一下。當然休息不一定是閉目養神,最好是采取積極的方式,如進行文體活動、散步和各種消遣。若要改換思考內容,交叉用腦,也要經過一刻鍾的輕鬆之後。因為連續更替腦活動內容,會出現後攝抑製或前攝抑製現象,即不是前項思考幹擾了後項內容,就是相反,不僅影響思維而且易使大腦疲勞。如果長期過度地從事腦力勞動,不考慮用腦的時限性,最可能出現超負荷狀態,導致失眠以及神經衰弱。
因此,工作時要科學地安排用腦,做到勞逸結合。這樣會使大腦的工作有節製,不疲勞過度。比如有的學生看書時,把文理科的課程交替學習,這種做法使大腦皮層中的興奮灶從一個區域轉到另一個區域,結果大腦皮層的神經係統不僅不會疲勞,而且能使兩科的學習互相促進。另外,根據大腦的活動特點,因時而異地安排用腦也是很重要的。
小心電視綜合征
每天看電視平均3小時以上的人,就有患上電視綜合征的可能。有關研究表明大約有50種疾病與看電視有關,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1.斑疹
電視熒屏表麵存有大量靜電荷,其聚積的灰塵借光束的傳遞射擊人們的麵部,如不及時清洗麵部,就會生出難看的斑疹。
2.電視孤獨症
3~7歲兒童看電視時間長,會養成一種非常孤獨與難以和人溝通的性格,這是一種心理疾病。
3.感冒
因坐在電視機前時間多,戶外活動時間少,缺乏陽光浴,呼吸不到新鮮空氣,使身體血液運行不暢,軀體活動不靈,不能適應室內外環境,機體抗病免疫力降低,所以很容易患感冒。
4.肥胖症
看電視使人體力消耗減少,皮下脂肪堆積;還會不限製地吃高能量的零食;另外,電視中的食品廣告有增進食欲的作用等。
5.幹眼病
長時間盯著熒屏,會使眼球充血,更會使眼球視網膜的感光功能失調,同時還會出現眼球幹燥,引起視覺障礙,造成植物神經紊亂。
6.電視腿
久坐於電視機旁會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產生脹、麻、疼等症狀;因靜脈血管壁薄,易受壓,導致血流受阻,促進血凝過程,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進而形成電視腿。
7.尾骨病
長時間坐在電視熒屏前,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尾骨部疼痛症狀,有時向臀部和大腿放射,叫“電視性尾骨病”。
你的脊椎還好嗎
脊椎好比是支撐我們身體的頂梁柱,一旦頂梁柱變得脆弱不堪,房屋也就很容易坍塌了。同樣,如果我們的脊椎不夠結實,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也容易失衡,各種疾病會隨之找上門來。因此,想要擁有一個強壯的身體,先要養好我們的脊椎。
脊椎不好可能引發的病症:高血壓、頭痛、失眠、近視、耳鳴、牙痛、咽喉痛、麵癱、三叉神經痛、癲癇、心悸、胃痛、消化不良、便秘、腹瀉、哮喘、胸悶氣短、腎功能下降、尿血。前列腺症狀,性功能障礙、長短腿、下肢及足怕冷、婦科症狀、免疫功能失調、全手麻木……
下麵是脊椎不健康的表現:
(1)如果你的鞋後跟常被磨得高低不平,通常是由於雙腿長度的不等或沿著脊柱長軸壓力的不均衡造成的。
(2)不能完成十分舒適的深長呼吸。
(3)下頜運動時會發出“哢嗒”的聲音,多是由於頸部或者髖關節半脫位引起的。
(4)頸部、背部或更多關節會發出爆裂的聲音,通常是由於脊椎關節被鎖住或卡住。
(5)頭或髖部不能向兩側輕鬆地扭動或者旋轉相同的角度,並且運動的範圍正逐漸縮小。
(6)你經常感到疲勞,因為不平衡的脊椎已耗盡你的能量。
(7)精神不能很好地集中,因為脊椎半脫位會影響大腦健康。
(8)你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弱,脊椎半脫位影響你的神經內分泌係統。
(9)你的腳在行走的時候腳尖向外展開。
(10)你的一條腿比另一條腿短。若兩腿出現長短不一,則說明你的骨盆和脊椎有扭曲錯位的現象。
(11)有不良姿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體重應該相等地分配在兩個腳掌。如果不是,說明你的脊椎扭曲。
(12)頭痛或頸、腰、背部的疼痛及肌肉或關節的軟組織疼痛,通常是脊椎半脫位的信號。
(13)有一種持續的緊張皺縮感和壓力感,尤其是在肌肉和關節中有發緊的感覺,通常是脊椎半脫位的現象。
(14)你感到背和頸部僵硬不適,也許是脊椎半脫位的信號。
(15)你隻是感到輕微的不舒服,但你的健康狀況並不好,脊椎半脫位能影響你的全麵健康。
脊椎是人體非常重要的支柱,即使隻是有輕微的不舒服,也說明身體的健康狀況不是太好,一定不能忽視。脊椎是否柔韌堅強,與人的生活質量高低及健康長壽密切相關。要預防脊椎病,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養很重要。
早晨洗臉時,先彎曲膝蓋,再輕輕彎身向前。刷牙時,可一手撐著洗臉台,雙腳一前一後,減少脊椎的曲度,降低脊椎受力。出門時,最好不要背太重的單肩包,而且要每10~20分鍾就換邊,或背雙肩包。走路時要不時收縮腹部,以減少腰部前曲弧度,造成脊椎壓力。
上了公車或地鐵,發現沒位置坐,如果有稍微突起的踏板,可輪流將一隻腳踩在踏板上,以屈曲臀部,避免腰椎過度前曲。
上班時選擇高椅背、能支撐腰部的椅子,避免脊椎、背部肌肉的過度用力。坐的時候,膝蓋應略高於臀部,背部才會自然挺直。可加個靠墊支撐背部,也可拿一條毛巾,卷起來墊在腰間。每30~40分鍾起身活動一下。即使坐姿正確,也不能一直維持,最好做些與持續姿勢反向的動作以取得平衡。
下班後,最好培養一種運動習慣,遊泳、走路都很好,尤其要鍛煉到腹、背部的肌肉群,它們負責保護脊椎穩定,為脊椎提供足夠的支撐力。
晚上,對脊椎比較好的睡姿是仰臥位,其次是右臥位。此外,床鋪不能太軟,以仰臥時手掌能勉強伸入腰下的軟硬程度最為合適。
你的腸胃功能正常嗎
當你為工作而饑腸轆轆或者為加班而顧不上填飽肚子時,你聽見胃在抗議了嗎?它可能是無聲的,但它的確在抗議,它在提醒你,病痛也許正在侵襲你的身體。如果你沒有聽到胃的提醒,那麼現在你自己來檢查一下自己的胃是不是還別來無恙。
(1)吃東西時,感到胸骨後有受阻、停頓、疼痛之感,或時輕時重,這可能是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的信號。
(2)吃過飯後,感到脹滿、噯氣,食欲不振,不名原因地體重減輕,臉色發白或發灰,中老年人要想到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胃下垂。
(3)吃飯後,常有腹痛,或有惡心、嘔吐、積食感。秋季尤其敏感,疼痛可能有節律性,如果受涼、生氣,吃了刺激性食物之後都可能誘發,這可能是胃潰瘍的信號。
(4)如果吃飯後兩小時感覺上腹偏右疼痛,或半夜痛醒,進食後可緩解,還伴有反酸。尤其在秋冬季節多發,這種情況下你要想到十二指腸潰瘍或炎症、憩室。
(5)經常感到腹部脹痛,惡心、嘔吐,偶爾可能出現嘔血,而且長年患有胃病,或者過去沒有胃病,但近期疼痛加重,並伴有貧血、消瘦、食欲不振、在臍上或心口處摸到硬塊,這很可能是胃癌的早期症狀,需要你特別小心。
(6)上腹部突發劇烈疼痛,不能控製,臉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冷,上中腹有硬塊但不能摸,這可能是由於飲食不潔引起的,如果在一兩個小時後自行緩解,就可能是胃痙攣;如果胃部硬塊不能碰,那就可能是潰瘍病急性穿孔,需要及時送醫院急救。
(7)行走或跑步時一側肚子痛,被迫停下,常在放屁或揉腹後緩解,局部或有包塊,不痛時包塊消失,這可能是結腸痙攣或肝脾曲綜合征。
(8)吃東西後,引發腹痛、腹瀉,還同時出現嘔吐、畏寒發熱,可能是急性腸胃炎或急性痢疾,需要馬上就醫。
(9)飯後立即腹瀉,吃一頓瀉一次,稍有受涼或吃東西不當心就發作,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腹瀉為水樣,便秘時黏液較多,有時腹脹有便意而上廁所又無大便,數年並未見消瘦,則慢性過敏性腸炎可能性大。
不管你出現上述九種情況中的哪一種,都屬於胃部疾病,不過是有輕重緩急之分,但是如果你不當心,那麼較輕的症狀很可能會轉化為比較嚴重的病症。凡事防患於未然,胃病自然也是如此,需要你平時就多加注意,一旦出現不適,就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免在病情嚴重後承受更大的痛苦。
對於慢性胃病或者是症狀較輕,且偶爾出現的胃部疼痛,很多人都會掉以輕心,必要時買一點胃藥吃過就算過去了,有時候可能是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去醫院詳細檢查,隻要胃痛一發作,就吃藥解決。這樣,也許暫時能夠控製住,但是長此以往,不僅胃會產生抗藥性,還會引起許多的並發症。比如,慢性胃炎拖得久了就可能轉化為萎縮性胃炎,而部分較重的萎縮性胃炎如病情繼續惡化,出現明顯的腸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則有可能成為癌前病變。
另外,胃藥的種類很多,比如抑製胃酸的、胃脹或胃寒的,還有增加胃動力的,有的則是專殺幽門螺杆菌的,如果不對症施藥,就緩解不了病情,抑或巧合之下病情得以暫時緩解,也會產生許多想不到的副作用。而且有些胃病並不是吃胃藥就可以治療的,比如,由幽門螺杆菌引起的胃炎,要以有效的抗生素來治療,而如果是精神緊張引起的神經性胃炎,則要輔以抗焦慮的藥物治療才行,這些都隻能讓專科醫生來判斷。可見,自作主張單靠藥物是不能治愈胃病的,最好由醫生給你做出明確的診斷,並遵循醫生告訴你的方式進行養護最為妥帖。
不要認為胃炎不是大問題,吃點止痛藥就可以。腸胃病可以說是多發病,許多上班族都多少有點腸胃問題,一般情況下也不特別在意,更不了解多種胃病之間的區別,所以在認識上也存在許多誤區。當出現胃痛的時候並不一定都是胃炎,也不一定都是胃潰瘍,如果你把這兩種胃痛混為一談,就會發生嚴重的後果。這是因為胃潰瘍長期不治愈,潰瘍就會侵犯到胃黏膜,從而轉變為胃癌。
除此之外,很多人喜歡在胃病發作時吃止痛片,認為隻要止住疼痛,也就相當於控製住了胃病,其實,患腸胃病的人原本對各種食物、藥物等就比較敏感,比如非甾體類消炎藥能引起胃、腸不良反應,甚至會發生胃穿孔、胃潰瘍、胃出血等嚴重上消化道並發症的危險,再比如,阿斯匹林、傷風膠囊、感冒通等藥物對胃部都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沒有治愈其他疾病,反而會促使胃病的發作。
一般人提起胃病,總是將它純粹當做一種生理上的疾病。其實胃病不僅與生理因素有關,也與心理因素有關,自然也與體育運動關係密切。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自己脾氣暴躁,長期心情不好,焦慮不安,壓力過大,就會覺得腸胃不適,食欲下降,嚴重的會引起嘔吐等,這也是造成胃潰瘍的因素之一。另外,長時間靜止工作,或懶於運動,會使腸胃功能減弱,一旦吃些不宜消化的食物,就可能引起胃部不適,同時還會影響到身體的免疫力,增加胃病的發作概率。
因此,要預防胃病,首先應該保持愉快的心情,減少無謂的煩惱。同時,別忘了保持生活和作息時間規律,勞逸結合。在飲食上,少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例如酒、咖啡、濃茶及辛辣調味品等,以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增加胃酸的分泌,特別不要在空腹食用,或大量食用,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當然,還要記得飯後不應劇烈活動,但可以進行輕鬆的散步,這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血液會流向胃部並刺激胃酸分泌幫助消化,換言之,飯後必須保證胃腸道有充足的血液供應,以進行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