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礎篇:久坐成病(2 / 3)

其次,檢查坐深。靠坐在沙發上時,以膝關節仍在座墊以外為宜。

最後,查看座麵與靠背的夾角,感覺腰部不懸空時最合適。如果夾角過大,脖子很快就會感到酸痛。在試坐時可以觀察腰部與沙發是否有空隙,如腰部與座麵存在能插入一隻手的空隙,則說明沙發的夾角不合適。

此外,沙發的寬度也要適宜。單人沙發的寬度不應小於48厘米,雙人沙發應在95厘米以上,三人沙發應在140~145厘米。

2.沙發低靠背更舒服

現在有不少人喜歡使用高靠背沙發,其實這並不科學。因為人的肩靠在高靠背上時,腰部、背部與靠背不能貼緊,身體與沙發的接觸麵反而少了。這樣,腰、背部沒有依靠,短時間內就會產生疲勞。

除此之外,老年人選購沙發,座麵的高度要適中,若太低,坐下、站起來都不方便。年輕夫婦買沙發時要考慮到將來孩子出生後的安全性,沙發不能有尖硬的棱角,樣式應活潑一些,顏色也應鮮亮一些。

你是電腦族嗎

有一位小男孩,才9歲,上小學四年級。父母給他買了一台電腦,原本是給孩子學習用的,但是孩子卻偷偷地迷上了網絡遊戲,有時一玩就是一個通宵。家長發現後也管不了,平時對孩子很嬌慣。就這樣這孩子一玩就是半年多。由於經常玩遊戲,再加上上課、做作業時低頭太久,最近孩子總是感覺頭暈、頭痛,脖子活動也不如以前靈活了。家長為此很是著急,後來為孩子拍片後發現他屬於兒童型頸椎病。經過治療,現在好多了。

像會計、作家、編輯等這些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的人比較容易患上頸椎病。事實上,近幾年頸椎病在發病率越來越高的同時,還出現了發病年齡年輕化的趨勢,其中,以中小學生、電腦一族最為明顯。

大家可以看看,國內中小學生的學習姿勢是什麼樣的。學習任務重,在學校裏要經常寫作業,回到家裏還有一堆書山題海。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能不得頸椎病嗎?

現代的電腦一族更是如此,這些人要麼是上班經常要用電腦,要麼就是經常在網上衝浪的網友,看電腦的時間比較長。有的網友甚至在電腦前熬通宵打遊戲,自然就會出現頭、頸、肩、腰的病症。其中,頸椎的傷害最大。

除了這些人外,還有一些文人墨客,他們老是低頭、老動腦子,想一個問題半天都不抬頭,這些人就容易得頸椎病,很容易引起腦供血不足,出現視力模糊、眨眼、耳鳴、後頭麻木、頭疼、頭暈等症。此外,還有司機、文秘、記者、刺繡女工、繪圖員、外科醫生、手術室護士、顯微鏡操作員、交通警察、教師、雕刻工作者等,也容易得頸椎病。

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頭頸始終保持固定的姿勢,一次低頭持續時間長,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疾病就慢慢嚴重了。

經常坐在電腦前,還會對腰椎造成危害。很多電腦一族操作電腦非常認真、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為了看清顯示屏上的數據、文字等內容,會不自覺地將上身前傾。時間一長,腰椎的生理弧度難以保持,導致正常的前凸曲線變直甚至彎曲。這樣一來,容易使腰椎間盤向椎管內突出,導致腰椎間盤退變,進而刺激神經根,導致坐骨神經痛或一側或雙側下肢脹痛。另外,長時間坐在電腦前,也容易使脊椎發生側彎,影響脊椎的正常生長發育。

我也經常勸身邊的人少用電腦,但是現代人又不可能離開電腦,很多時候不得不使用電腦。“常坐辦公室的,哪個不腰酸背痛?”白領每天幾乎近一半的時間都坐在辦公室內,差不多一整天都坐在電腦前工作。由於不正當的姿勢和長期僵硬的狀態,讓脊椎備受煎熬,難免腰酸背痛。久而久之就會患上脊椎病。

這時怎麼做才能把電腦給我們帶來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呢?

一是使用一小時電腦要休息15分鍾左右,讓眼睛和身體得到放鬆,以消除疲勞。

二是休息時要勤做室內運動,如散步、收腹挺胸、甩手腕。筆者的經驗是休息時多洗臉,洗臉既誘發肩、腰、手等器官的運動,同時又增加了臉部尤其是眼睛周圍的血液循環,效果較好。

三是采取正確的操作姿勢,坐姿要端正,上臂自然放直,前臂與上臂垂直或略向上10~20度,腕部與前臂保持同一水平,大腿應與椅麵成水平,小腿與大腿呈90度。 注意正確的姿勢:操作時坐姿應正確舒適。應將電腦屏幕安裝在與操作者胸部同一水平線上,眼睛與屏幕的距離應在 40~50厘米,最好使用可以調節高低的椅子。在操作過程中,應經常眨眨眼睛或閉目休息一會兒,以調節和改善視力,預防視力減退。

四是顯示器屏幕位置應在視線以下10~20度,與人的距離在06~07米。

五是連續使用電腦不超過4小時。

六是室內光線應柔和,顯示器背後的空間應盡量大,讓使用者的視線可以離開屏幕休息。

七是多吃一些胡蘿卜、豆芽、瘦肉、動物肝等富含維生素A、蛋白質的食物以及綠色蔬菜,有益於電腦操作者的健康。

市麵上的辦公桌統一規格且高度一致,但實際上適用於書寫、閱讀及文書工作的桌子,高度應比使用者采取坐姿手肘平置時的位置高出5~10厘米。電腦桌高度應比單純書寫用桌要低。由於用手操作鍵盤,鍵盤的位置約為坐姿手肘的高度。測量坐姿肘高時,使用者的肩膀應自然下垂,手肘彎曲呈直角,測量地麵至前臂的高度。

有時桌子高度無法調整,但可以調整椅子高度。坐時雙腳平放地麵,調整椅子高度,大腿與小腿的夾角呈100度左右。椅墊的寬度應可支撐整個臀部,最重要的是,椅墊材質要能支持上半身體重的平均分散,足夠的厚度讓重量不會集中在兩坐骨上。椅子的前後徑(椅深)不能太長,要保留膝蓋後麵距離椅緣仍有5厘米左右的距離,避免壓迫到膝蓋後方的神經血管,造成下肢循環不良及麻痹感。

特別嗬護提醒

女性身材通常比較嬌小,使用製式桌子稍嫌太高,椅子則稍嫌太大。因為桌子高度通常無法調整,建議調整椅子來配合桌子。若嬌小身材者雙腳無法平放地麵,甚至是懸空,建議在放腳的地方置放一適當高度的腳凳。至於男性,使用製式桌椅的不適合者較少,體形特別高大者需要選擇特別高的桌椅,並必須考慮到桌椅的寬闊度。

你是開車族嗎

如今,以車代步的人越來越多,如此一來,走路、運動的時間越來越少,久坐難免感覺腰酸背痛,肩頸不適。導致這些不適症出現的原因除了缺乏運動外,還有就是姿勢不正確。其實,正確的站姿、坐姿、走姿,才能讓人感覺最舒適。

坐姿對於下背的壓力最大,開車時應該盡量將臀部後移,讓脊椎和髖關節垂直,背部挺直,習慣後就會舒服不少。記住:隨時都要讓脊椎保持“S”形。但很多人坐的時候,都會習慣性地將身體全部縮在椅子裏,讓脊椎彎成“C”形。姿勢不良容易過度拉扯背部韌帶,壓迫脊椎處的神經,導致背痛。避免彎腰駝背的最好辦法就是坐在椅子上, 在背部墊一個小靠墊,同時為了避免久坐,最好每隔一個小時活動一次筋骨。而開車一族當然更要講究坐姿。購買車時,就要注意座椅的設計是否能讓背部得到良好的支撐。開車時,讓座椅前移,挺直腰背,讓膝蓋高過臀部,同時右腳無法完全伸展才是正確姿勢。開車一族要想為健康加分,除了注意坐姿外,平時更要加強鍛煉胸腔到膝蓋處的核心肌群,因為此處是維持人體穩定的重要肌群。在家多花些時間練習簡易的地板運動,就可以輕鬆活絡筋骨、強化肌群。開車時,利用空擋,伸展緊繃肩頸,就可以自在當個健康開車一族!

一般情況下,身體前傾的坐姿很容易使開車者的脊椎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但開車時由於精神高度集中,所以很難察覺到身體的不適。時間長了,一係列問題就出來了。

腰酸背痛

開車的人因為經常長時間保持坐著的姿勢,所以腰部經常出現酸痛。肌肉呈靜態緊張狀態,容易使腰部的肌肉疲勞。而當腰肌長期疲勞得不到放鬆時,則會轉化為腰肌勞損,在汽車顛簸等外力的影響下,甚至可能誘發腰椎間盤突出。

建議一次性持續駕駛的時間不宜過長,尤其是遇到路麵情況不好時,車速不應過快,避免劇烈顛簸對脊椎造成的傷害。另外,駕駛者應該多參加體育運動,最好選擇全身性的、大肌肉群參與的運動,比如跑步、快走等。

視疲勞

開車的時候,因為眼睛始終看著前方,關注路麵的行人和其他情況,眼睛肌肉是很緊張的,可能出現酸痛,夏天還有陽光照射和路麵光線的反射,駕駛者非常容易出現視疲勞,出現頭暈、視物模糊、兩眼脹痛等症狀。

建議最好相隔一段時間把車停在安全地帶閉目養神。至於遮擋陽光,可以考慮選擇能隔熱的太陽膜、遮陽板或是遮陽網。陽光強烈時,駕駛者宜戴上墨鏡。

頸椎病

駕駛員開車時,始終注視著一個方向,當頸部肌肉痙攣,發生頸椎微錯位,壓迫、刺激神經,會出現頭部、肩部、上肢疼痛、發脹的症狀。

建議車主在駕駛時,要調整好自己的坐姿,並將座椅調節到一個合適的位置,使整個脊椎的4個生理彎曲能充分依附在座椅靠背上。可以利用等待紅燈的時間,做一些保健活動。最簡單的方法是將頭部進行前、後、左、右順序的搖晃。先這樣將頭部搖晃一周,再向反方向搖動,左、右各做10次。

注意力下降、不集中

一般轎車的空間都比較小,駕駛者在車裏待的時間太久,狹隘的空間,車內各種噪聲的幹擾,甚至內飾散發的一些氣味(往往都有輕微的毒性),這些不同的因素都能作用到人體身上,例如長期受噪聲、震動、一氧化碳等有害因素的影響,易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進一步影響其他器官,極易降低駕駛者對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和判斷力,對行車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建議駕駛者出現惡心、頭暈等症,千萬要引起注意,不要老是待在封閉的車廂內,空調開著雖然暫時讓你感到舒服,但總歸沒有自然通風的好,最好每隔一段時間把車窗開啟5分鍾,讓新鮮空氣流通,提神醒腦。此外,如果長途旅行要長時間開車,最好每隔一兩個小時停車休息一次。

泌尿係統疾病

由於開車人都很趕時間,一旦上車就是為了到達另一目的地,所以很少中途停車。有很多駕駛者受工作所限或不便不能保證及時、足夠的飲水,讓自己的身體處於輕度脫水的狀態(小便時尿液呈茶黃色就已經是輕度脫水了),尿液濃縮,易患尿道炎、膀胱炎,加上長期保持一樣的坐姿,更加容易引發前列腺炎。

建議駕駛者要注意勞逸結合,及時補充水分,使自己的身體處於良好的狀態,另外,補充水分之後除了能減少尿液濃縮所引發的一係列問題外,還能讓人多去幾次廁所,駕駛者可以趁這個機會舒展筋骨,放鬆自己,讓身體有個緩解的空間。

功能性的腸胃病

有車一族大部分又是“很忙一族”,飲食、代謝不規律,很多人開車時都有過肚子餓、想排便的經曆,但往往抱著忍忍的心態,用主觀意識去抑製這些生理要求。這些正常的生理反射受到反複、長期的抑製,會使反射減弱,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另外,駕車過程中通常遇到的堵車、不文明駕駛現象會讓駕駛者產生緊張、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這些情緒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影響胃腸分泌、運動和黏膜血流量,導致胃酸分泌過多、黏膜血流量減少,容易發生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

建議駕駛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規律,有規律地作息。例如,饑一頓飽一頓會引起消化不良,經常抑製排便會減弱排便反射,使便意淡漠,導致便秘。除此之外,還要保持良好的駕駛心情。

暴躁鬱悶等心理問題

機動車發動機運轉、汽車鳴笛等,可產生不同強度的噪聲。駕駛室內較強的噪聲主要集中在低頻段。長期接觸一定強度的噪聲,可引起人的情緒變化,出現煩惱、易激動、疲勞等煩躁情緒,長此以往駕駛者的心理會產生厭倦開車的情緒,威脅駕駛安全。

建議駕駛者要始終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將不良情緒帶到車內,遇到煩心的事情最好能舒緩下心情再行車,行車遇到堵車、不文明行車現象更要放寬心態。

建議廣大有車一族在開車時一定要注意自我保健,對於長期開車的駕駛者更要注意出現的小毛病小症狀,以免這些潛在的小問題最後成為健康的“隱藏殺手”。

開車時要特別保護好頸椎

開車前要調節好座椅。因為座椅調節不當,就會使頸椎處於不良姿勢。比如說,有些人喜歡將座椅調得很高,這就容易使自己的頸椎處於前探的狀態。頸椎前探姿勢可增加頸椎的負荷,也容易累積造成頸椎的損傷。

座椅怎麼調?怎麼坐呢?駕駛座位的靠背向後傾斜約110度,臀部盡量靠後坐,後背完全靠在靠背上。同時,駕駛座位和方向盤的間隔距離不要太大。

開車時一定要注意頸椎的姿勢,避免因長時間一個姿勢而引發頸椎損傷,最好每開車1小時就停下來,稍活動一下頸部,或靠在座位上放鬆放鬆;也可雙手十指交叉抱後頸向前用力,頭部向後用力,以鍛煉頸部肌肉,增加肌肉和韌帶的外平衡穩定性。

在開車時要處理好起步、刹車等問題。很多人在開車時突然加速或減速,由於慣性,會使自己的頸椎發生與加速或減速方向相反的甩動。這種前後方向的如同甩鞭式的被動動作,最容易造成頸椎椎間關節錯位,尤其容易造成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

你會坐車嗎

有一位女同事,有一次坐車被後邊的車追尾了。她的脖子做了一個甩鞭式的動作,當時脖子就不能動了,頭也特別暈。家人帶她到醫院檢查也沒查出什麼。醫院建議她戴個脖套,回去吃點藥先養著。3天之後,女同事感覺,脖子疼得不行,頭也一直暈暈的,又去醫院拍了片,結果發現車禍導致了她的枕寰關節錯位、寰樞關節半脫位。醫生及時為她進行了治療,她後來感覺輕鬆了,頭也不暈了,脖子也好多了。

這裏特別提醒那些經常坐車的人,無論是坐公交車,還是坐私家車,有一個問題都要特別注意,就是坐車時一定要靠緊椅背,不要分神,不要睡覺。因為車子突然加速或減速時,最容易使頸椎出現甩鞭式的動作。

當然,很多突發的交通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其中,追尾事故是造成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的最大元凶。在追尾事故中,人體在靠背或座椅的帶動下突然向前或者向後時,頭部通常無法跟上身體的運動節拍。這種身體和頭部不協調的運動,最終都會施壓到頸椎,從而導致頸椎損傷。

那麼平時坐車時如何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呢?要防止追尾撞擊事故中的頸椎傷害,關鍵在於發生撞擊事故時讓乘車者的頭部和上身一起和諧地運動。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乘車過程中盡量保持整個身體(包括頭部)與座椅的充分接觸,且不要睡覺,不要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