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威海衛軍港(2 / 2)

當然,留給諸位海軍將領的唯一的印象,就是丁督門在就任海軍提督之前,在海軍當差的時候,代表大清帝國,到英國用重金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巡洋艦兩艘;超勇號和楊威號。並率領這兩艘快艦回到天津衛軍港。

很快,丁汝昌便被李鴻章任命為天津總兵。不到半年,又被正式任命為北洋海軍的提督。成為北洋水師的最高司令官。這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海軍履曆,就成了丁汝昌大人的資本。參加海軍軍事會議的諸將領,無一例外,都是大清帝國早年送到英國和德國學習海軍的年輕軍官。他們毫不誇張的被稱作中國海軍的鼻祖。

所以,這些海軍的內行管帶們,對於領導他們的海軍提督,心裏還是存在一些顧慮和擔憂的。外行能領導好內行嗎?作為淮軍的將領,也許指揮陸軍作戰,頗為有戰鬥經驗,但是,作為海軍首領,就欠火候了。而且是大大的欠,需要補充和學習海軍的東西,是在是太多了,否則的話,北洋水師的後果就難料了。

其實,作為海軍司令的丁汝昌自己也最清楚,自己所欠缺的是什麼?自己需要急需彌補的是什麼?但是他剛愎自用,認為自己曾經為大清國,掃除起義軍——撚軍,從而立下汗馬功勞的淮軍將領,如今,為李鴻章掌管李家艦隊,有何難處?

怎麼在丁汝昌的眼裏,堂堂的北洋水師為何成了李鴻章的私人艦隊呢?這樣認為一點都不為過。李鴻章雖為直隸總督,大清帝國的重臣,權傾一世,如果把北洋水師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作為掣肘朝廷的一個重要的砝碼,倒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進身之道。

手握重兵,擁兵自重,這是曆史上企圖掌握更大更多的權利的野心家的必經之路。作為朝廷的重臣李鴻章來說,也不例外。既然是自己的看家艦隊,那麼就要選擇一個李鴻章信得過的人,來替自己掌管好這支亞洲最強大的艦隊。

經過比較,曾經作為淮軍的統領起家的李鴻章,當然要把視線優先放在淮軍將領的丁汝昌身上。丁汝昌出身寒門,他於1836年出生在安徽廬江北鄉石嘴頭村。14歲的時候,其父母在荒旱災年中雙雙餓病而死,走投無路的丁汝昌參加了太平軍。後來,他又反叛,進入湘軍,後任千總。

丁汝昌轉折點是在1862年投奔淮軍劉銘傳所部,不久升為營官,領馬隊,後來作戰勇敢擔任副將。1868年因為對撚軍作戰有功,加提督銜。後蒙光緒召見,發往甘肅任職。1879年,投奔李鴻章,留北洋水師差遣。1888年,被李鴻章授予北洋海軍提督。

關於丁汝昌的上述簡曆,幾乎所有的部下都不大清楚。隻是明白丁大人是李鴻章的親信,盡管對於丁大人的外行領導內行,內心有所不服,但是大清帝國的官場就是如此黑暗,如此的無奈,朝中有人好做官嘛,一點不假。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你為人家所領導,人家就是再外行,也是領導,你再內行,也是下屬,身在屋簷下,怎敢不低頭?作為一介勇夫的鄧世昌,那麼襟懷坦蕩,仗義執言,他可以率領一艘軍艦的海軍將士,衝鋒陷陣,在所不辭,但是麵對外行的領導,他也是無可奈何。

不僅是鄧世昌,就連左右翼總兵林泰曾和劉步蟾,也對丁汝昌很是看不起。左右翼總兵的官職,僅次於海軍提督。也就是拿現在的海軍職位,相當於海軍副司令或者參謀長之職。林泰曾和劉步蟾早年也被大清帝國派到英國艦隊學習,甚至是留在英國軍艦實習過。

所以,作為北洋水師的高級海軍將領,這兩個人無疑是內行。可是,作為最高海軍指揮員的丁汝昌來說,這兩個人被朝廷安插在自己的身邊,總嫌礙手礙腳,好在李鴻章暗中授意,北洋水師的絕對領導權在丁汝昌身上,作為左右翼的總兵林泰曾和劉步蟾不過是擺設而已。

實際上,這兩個總兵還兼著軍艦的管帶。這就成了他們的實權。作為軍艦的管帶,他們的位置因為條件所限,根本談不上對丁汝昌的權利有什麼威脅。隻是在召開軍事會議上,才出於對官銜的考慮,在座次上擺在丁汝昌的左右,來顯出其左右翼總兵的職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