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興國七年五月,潘皇後私語左右:“夏州李繼捧,平庸無能,有求必禍。從弟李繼遷,目之天生反骨,必反。”
上因是駁回李繼捧之求,言:“唐太宗‘恤其家屬,厚其爵祿,聽其召募驍勇以為爪牙,凡軍事悉聽其便宜處置’,自□□起,皆因其酋豪,許之世襲。夏州李家“世篤忠貞,雖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因循舊製。苦其力有未逮,分封李家眾人各州府刺史,永樂侯潘豹通判夏州並文武大臣數名,共襄政務,撫恤邊民。”
夏州李氏政權開始分裂瓦解,李繼遷煽動地方部落氏族反宋投遼未果,被潘豹追擊斬殺荒野,皇上憐惜孤寡,以其弟為刺史,令傳其子。
潘皇後入主中宮第十年,夏州的統治權徹底回歸大宋治理,由太常院和吏部選舉文武官員前往和本地部落族長共同治理。
秦王事敗年末,暗搓搓地出了大力的趙普,再次拜相,這位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北宋名相又一次回到了政治中心,這一次他將他的輝煌走到了死亡的盡頭。
與之命運恰好相反的是皇長子趙元佐,元佐與李德妃及四叔廷美感情甚篤,認為二人乃潘皇後及國丈迫害,出麵向皇上申辯。趙炅怒斥元佐,罵其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詆毀嫡母,聽信奸佞,不配為皇子。
有人往告潘皇後,元佐死諫:“婦言是用,國必滅亡。父皇為妖後所惑,殘害親故,必將痛悔終生。”後淡淡回道:“自取滅亡,後悔莫及。”
趙廷美死後,趙元佐因病發狂,以致因為小錯就用尖刀殺傷侍者。皇後令宣威將軍楊四郎夫人羅氏往治,月餘病情略有好轉,趙炅很高興,為此而大赦天下。重陽日宮內宴會,趙元佐病剛好,不在赴宴之列,於是發怒,醉酒縱火。皇上詔令派禦史捕捉趙元佐,送到中書省審問,廢為平民,安置在均州。丞相宋琪率百官三次上表,請求留趙元佐在京師。
潘皇後往勸:“子孫雖不肖,骨肉卻難離。”趙元佐走到黃山,皇上召他回來,廢居南宮,派使者守護。
楚王元佐既病廢,次即昭成太子元僖封許王,許王母吳淑儀、義母臧昭儀殷勤敬奉潘後,得其鍾愛。潘後語聖宗:“許王姿貌雄毅,沉靜寡言,足以守成。耳根軟懦,恐敗於婦人之手。”親擇功臣李謙漙侄女妻之。次年,尹開封府,擇呂端、張去華,陳載一時名臣為之佐,禮數優隆,諸王莫比,將有青宮之立。
元僖與趙普親厚,戮力同心,為上心所厭。王不喜李氏,惑侍妾張氏號張梳頭,陰有廢嫡立為夫人之約。一日誤飲雙腹壺中毒酒,暴斃。雙腹壺,可以一腹盛酒,一腹盛□□,用一種暗機關控製著,張氏原是準備用它毒死趙元僖的正妻李氏。
初時,聖宗極哀慟,命王繼恩及禦史鞠治,頃刻獄就,擒張及造酒注子人凡數輩,即以冬至日臠釘於東華門外。贈王為太子,府僚呂端、陳載俱貶官。後得知張氏恃寵而驕,捶婢仆有至死者,而元僖不知,於都城西佛寺招魂葬其父母,僭差踰製,大怒之下不但處罰了先前元僖身旁親近的官吏、毀壞張氏父母之墳,又下詔停止元僖的追贈儀式,改“以一品鹵簿葬”。
吳淑儀自請出宮清修於靜心庵,敕封靜念禪師,臧昭儀悲慟過度而死,潘皇後為其求封為貴妃。潘皇後以兒媳李氏無辜,擇宅院贍養,後賜嫁軍功之臣。
太平興國七年冬,皇後潘氏夢熊有兆,帝於早朝聞訊,連聲大笑:“朕之第一子!”次年誕下龍兒,朝臣聞風而動,勸趙炅早立太子,潘皇後以皇帝春秋鼎盛婉言謝之。趙炅複念昭成之好,兄終弟及,賜名元偲。太平興國九年,陳摶再次覲見聖宗,帝後以厚禮對待他。
陳摶直言:“有龍氣聚集於皇宮,眼下有雙龍彙聚於此,臣為這雙龍而來,拜會未來天下共主。”聖宗正在苦惱立太子之事,請為皇諸皇子看相。
陳摶連剛剛滿周歲的六皇子元偲都見過,向皇上暗暗搖頭,聖宗心道結果與皇後昔日所言相同了,何來龍氣之說。
陳摶遂道:“潘皇後師從老友布衣神相裴钜,觀人相麵之術原在臣之上,不如請她參詳。”
聖宗往請潘皇後,潘皇後帶著幾個小兒一入福寧殿,陳摶立時嚷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