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消失在世上》:用天真的眼睛看世上的時光
文化
作者:孫若茜
當小說《一個人消失在世上》(Mr Gwyn)在意大利出版時,作者亞曆山德羅·巴裏科(Alessandro Baricco)在讀者見麵會上朗誦了它的開頭,然後說:“你們無法想象,我把這段寫了多少遍,我本來想把那些版本都帶來呢,但後來想想算了。”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作品銷量上百萬冊的作家格溫先生在散步的途中突然決定封筆。於是,他在《衛報》上發表了一篇聲明,羅列出他許諾再也不做的52件事情,其中包括了在學生麵前假裝自信、跟那些實際上很鄙視自己的同事假客氣等等,最後一件事情是:寫書。
他意圖結束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是徹底從過去的生活中抽離。旅行、不回電話……當這些人們常用來自我消失的手段被陸續使用後,格溫開始尋求新的職業——他希望成為一名其工作中包含耐心、樸素和莊嚴以及神秘氣息的抄寫員。
在尋求與之對應的實際工作時,格溫在一家畫廊獲得了靈感。他在畫中看到了一種出乎意料的時間。“他沒有考慮到畫家的技藝,他也不覺得這位畫家的技藝很重要。他腦子裏浮現出一個目標,需要很大的耐心才能最終到達的那個目標,畫中那個留胡子的人被畫家搬回家裏。他覺得這非常美好。”他決定了自己新的職業:寫畫像。
“格溫先生停止寫作的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後來發生的事情。我一直最感興趣的是:在發生一些事情之後,人們把自己所愛的東西重新放在一起的方式。”正如巴裏科所說的那樣,他將更多的筆墨留給了主人公的新職業:格溫在還不知道工作的方向和結果時,已經事無巨細地著手於新工作室的方方麵麵,比如,它需要“像一天中的光線一樣,從早到晚都在變化,連續不斷,但又讓人無法察覺的”優雅的背景音樂,需要一種發散著“天真”的光的燈泡,並且,它們要在760個小時至830個小時的壽命間陸續地熄滅掉。
巴裏科對此解釋說:“在小說中,格溫先生去買那些燈泡時,他對那個做手工燈泡的老人說:我要一種‘天真’的光。我對文學有一種‘天真’的想法,在我的小說中,有很多天真的東西。我說的‘天真’是那些沒有被世俗和厭倦汙染的東西。”
格溫先生要求每位被他寫畫像的人連續30多天每天4小時全身赤裸地隨意地待在他的工作室中,而他,有時在一旁觀察,有時則根本不出現。他終於成為一名抄寫員,抄寫那些人物以及他們的命運。最終,每一幅畫像都非常令人滿意,自然也令旁觀者好奇。但小說的文本中始終沒有將它們完整地呈現出來,隻是在全書末尾的對話中展露端倪:“他給我做畫像時,我讀了,畫像的最後有一段風景描寫。我就是那個風景,我就是那個故事裏的聲音、腳步、氣氛,我就是故事中的每個人物。那種準確讓人不安,我甚至就是那風景,我以前是,將來也是。”“我們是整個故事,不僅僅是那些人物。我們是那些我們散步的樹林,是騙人的壞蛋,是周圍的混亂,是所有我們經曆過的事情,是東西的顏色、聲音,您能懂嗎?”
巴裏科的敘述一如既往的輕盈且充滿詩意。起初,他還設想將小說每個章節的長度都寫得一模一樣,他希望將講述的節奏與格溫先生在公園裏散步的節奏保持一致:緩慢、規律、充滿耐心和張力。“這本來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如果通篇都采用這種節奏,會顯得沉悶單調。”他說,“幸好我最後改變了主意。”
“我是在參觀一個博物館的時候忽然產生的靈感,然後,這個故事慢慢在我的腦子裏形成。一本小說的產生,可能是某一天的某一刻,腦子裏產生了一個片段,也可能是一個人物,或者說是一個場景。我把這些材料放在一起進行藝術加工,構建情節,最後就是運用自己的天分和手藝,投入寫作了。”談起這部小說的緣起,他這樣說道,“開始的時候,我並不是胸有成竹,我隻知道有一個人要寫‘畫像’。我寫書的時候,喜歡從一個很細微的地方開始寫,我腦子裏出現了這個‘寫畫像’而不是‘畫畫像’的人物,就像我想到一個在郵輪上彈琴的男人,他從來都沒有下來過,並且永遠都不會下來。這些腦子裏產生的想法,最神秘的是我覺得這些人物都很熟悉。”
他所提到的自己筆下“在郵輪上彈琴的男人”,正是那個住在“弗吉尼亞人號”郵輪上,一生在海上往返於歐洲與美洲大陸之間,直到郵輪被廢棄、引爆也沒有走下船的鋼琴天才“1900”。——在吉賽貝·托納多雷導演的電影《海上鋼琴師》1998年風靡全球後,“1900”的故事大概無人不知。電影正是改編自這位當今炙手可熱的意大利作家在1994年發表的一部獨白劇《1900:鋼琴師》,可見,亞曆山德羅·巴裏科向來是講故事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