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保守與進步於一身
文化
作者:維舟
當弗朗西斯·福山說出“曆史的終結”這個詞時,在有些人看來,大概就像上帝吐出“要有光”,世界將隨之一新——美中不足的是,最好再加上一個修飾語,即“英美模式下的曆史的終結”。雖然這麼說不免有些戲劇化,但大體而言,這便是《上帝與黃金》所抱有的基本觀點。
很少人能否認英國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國家,按艾倫·麥克法倫《現代世界的誕生》所闡述的觀點,現代世界中的大多數特性,都得感謝英格蘭做出榜樣。《上帝與黃金》隻是延長了曆史回溯的期限,將現代國際秩序的形成歸結為英國、美國乃至“下一個英語民族”之間的火炬接力賽。雖然書一開頭就承認,“我們勝利了,我們認為我們看到了曆史的終結。我們錯了”這樣的循環模式在曆史上已經出現了許多次,但正是英美的資本主義模式“將道德和民主原則引入國際社會”,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常識,即曆史潮流長久以來偏向講英語的人”。
不過更確切地說,在這一曆史係譜中,其開創者並不講英語。“英美模式”其實是海權強國所建立的國內國際體係,在書中,作者將荷蘭體係比作這一操作軟件的1.0版本,而英國引入了2.0版本,“二戰”後的美國則沿著這一路徑更新升級到了3.0版本。他就此說,近400年來海洋秩序的曆史可以用10個字母簡括:U.P. to U.K. to U.S.(從聯合省到聯合王國到合眾國)。就此而言,解釋這一曆史現象的關鍵點並不在於人們說的是哪種語言,甚至“上帝與黃金”也未必最要緊(眾所周知,西班牙人對這兩者甚至更狂熱),而在於那種海洋體係所帶來的民主自由原則,以及自由貿易下的市場體係。
英美模式獲勝的原因,在我看來倒不如說是其特殊的有利地理位置。在“上帝”(God)和“黃金”(Gold)之外,應當再加上一個G打頭的單詞:Geopolitics(地緣政治)。從世界地圖上看,美國其實也是個巨大的島國,它僅有的兩條陸地邊界靠警察就可維持安全;而美國長期以來的孤立主義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和英國相同的島國心態,即專注於自身,遠離歐洲大陸的紛爭,除非這種紛爭將對自己造成極其不利的後果。英美兩國在近三四百年來的各次與列強爭霸中的確大多以獲勝告終(因此越戰才格外惹眼),但在此值得補充的是:在英國內戰和美國南北戰爭之後,兩國內部的戰亂也已告終結。既然對內對外都無須增加大筆軍費維持一支龐大的陸軍,對它們而言重要的便在於運用海權力量來保證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商業利益,而當它們大量對外輸出工業品時,這種商業利益便上升為國家利益。其本土幾乎不可能受到入侵,這樣,“勝利令英國的實力增長,失敗也不能危害英國的實力”——這裏的措詞換成“美國”也一樣。
也正是這種地理上安全有利的地位(背靠大陸的荷蘭顯然就不如英美安全,後來屢次遭到法、德等國的陸路入侵),使英美社會得以保持某種穩定的連續性。概言之,作為一個外在於大陸的島嶼,很少有外力會驟然打破它的進程,同時它又能關注到大陸的變化,吸取對自己有利的技術或觀念,在大陸紛爭時則可自由選擇介入的時機。於是,英美社會呈現出某種看似矛盾的集保守與進步於一身的特性。英國雖然是最早出現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但卻是歐洲最推崇鄉村文化和紳士風度這種“舊時代殘餘”的國度。至於美國,正如書中所說,“既是捍衛國際秩序現狀、反對采取暴力手段加以改變的保守大國,又是尋求用市場經濟和民主理念更替老舊權力結構的革命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