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思想的特質
文化
作者:薛巍
法國思想的五大特征
為什麼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作文題都是信仰是否與理性對立等宏大的哲學問題?英國《獨立報》駐巴黎記者約翰·利奇菲爾德說:“法國人喜歡抽象,喜歡理論化。他們崇拜普遍性的解釋。他們推崇知識分子。法國所有的高中生,哪怕是美發專業的,都要學哲學。法國的乞丐在乞討時都能發表流利的演說。法國的足球運動員在上電視時思路都非常清晰。”在諾曼底登陸前,英國軍隊發給士兵的手冊上提醒說:“從總體上說,法國人比我們更喜歡理論論辯。當兩個法國人隻是在辯論某個抽象的問題時,你通常會以為他們是在激烈地吵架。”布魯塞爾有一則老笑話說,如何分辨一位英國官員和一位法國官員?英國官員說:“這個想法在理論上行得通,但是在實踐中行得通嗎?”法國官員會問:“這個想法在實踐中行得通,但是在理論上行得通嗎?”
牛津大學政治學研究員蘇迪爾·哈紮吉薩在《法國人如何思考》一書中概括了法國人偏愛的思維模式、他們迷戀的風格。他在書中說,法國人有著獨特的對清晰性的愛好,法國人還有一種漫不經心的風格,用哲學家孟德斯鳩的話來說:“要用嚴肅的態度去做一些瑣碎的事情,以歡樂的心情去完成嚴肅的任務。”此外,法國人還有一種叛逆、莽撞的傾向,曆史學家拉維斯指出:“我們天生不會馴服、恭敬。”另一位曆史學家米什萊認為好辯是法國受過教育的階層的特性:“我們閑談、爭吵,我們用說話來耗費我們的精力;我們說狠話,在最小的話題上也會吵得怒氣衝天。”
最重要的是,法國人思維的風格以熱愛普遍概念而聞名於世。批評家艾米爾·蒙泰居說:“再也沒有哪個民族中抽象概念扮演如此重大的角色,他們的曆史充滿了驚人的哲學傾向,人們對事實毫無覺察,但是對抽象的東西充滿著高度的渴望。”
法國人還喜歡圍繞君主製、理性、公意、無產階級、民族等形而上學概念辯論良好的生活。同樣普遍的是法國人對整體主義的激情,任何問題都從整體考慮,而不是看它們的偶然表現。法國人的思想風格還能賦予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麵以理論、存在主義的特征,無論是談話、衣著還是飲食、慶祝儀式。
法國人還迷戀表現和形式。他們相信智識活動的美學特征,喜歡分類和創造新詞。法國人習慣於圍繞一些反複出現的主題組織他們的公共辯論:開放與封閉、靜止與變化、自由和決定論、統一和多樣、文明和野蠻、進步和衰退。
法國人喜歡悖論,由於這一特點,法國給了我們充滿激情的理性主義者、保守的革命派(以及革命的傳統派)、暴力的溫和派、世俗的傳教士、超越世俗的唯物主義者、旁觀的介入、愛國主義的國際主義者、集體主義思維的個人主義者,以及由於法國軍隊在戰場上的壞運氣,還出現了光榮的失敗。
在法國思想史上,新奇的思想層出不窮。“在現代時期,革命和斷裂的概念已經在法國各種人文學科中成為人們熟知的比喻,不管是在政治學、曆史、文學、哲學、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還是人類學領域。單單在20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就出現了新浪漫主義、新浪潮、新史學、新哲學、新左派、新右派、新烹調法。在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施特勞斯看來,要解釋法國人對新奇的熱愛非常簡單,構建偉大的玄思結構就是為了打破它。沒有哪一個可以希望延續超過幾十年的時間。”法國人之所以喜歡提出新思想,原因之一是強調思想的玄思性。法國人的知識建構是玄思的,它們通常不是以經驗現實為基礎的。這表現在法國人喜歡演繹方法,從一般的、抽象的命題開始,得出特殊的結論。喜歡歸納的英美人往往認為法國人的思維模式會帶來華而不實的、瑣碎的結果。演繹推理很容易陷入這樣的謬誤:所有的鳥都有喙;這種動物有喙,所以它是一隻鳥。牛津大學的社會和政治理論教授格裏·柯亨就寫過一篇文章,題為《為什麼在法國胡扯很興盛》,描繪了這種法國人易犯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