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思想獨特性的成因
法國人崇拜獨特性,導致法國有246種奶酪。法國人真有一種集體的心靈框架嗎?哈紮吉薩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並分析了其成因。他說,法國思想在過去400年間表現出了五種特性。一是它的曆史性,法國思想具有曆史上的連續性,而且把過去作為合理性的來源。二是法國思想迷戀自己的國家和集體自我。第三,法國思想非常激烈,思想不僅很重要,而且值得為之獻身。第四,認為把特定形式的知識傳播給大眾是知識活動不可或缺的特征。第五,法國思想的突出特點是秩序和想象之間的相互影響,或者說,是笛卡兒冷漠的直線性和盧梭不受拘束的擴張之間的相互影響。
在哈紮吉薩看來,法國人之所以有共同的思想風格,部分是因為法國的主要知識實體,主要的教育機構、出版社都集中在巴黎。這種文化的集中導致法國人的思維方式具有一定的風格上的統一性。法國智識生活的另一個特征是它的組織以特定的社交模式為核心。這種現象經典的例子就是沙龍,私人的文化集會,其目的是娛樂、交換思想、推廣禮儀和禮貌的價值。這類集會從17世紀之後在法國上流社會開始繁榮起來,促進了哲學和藝術思想的傳播,打破了社會隔閡,提高了女性的地位。沙龍往往是先鋒思想和社會習俗形成的地方,是女性能夠參與哲學辯論的地方。沙龍最重要的文化功能是拒絕被學科界限束縛。小說家夏爾·諾迪埃(Charles Nodier)1824至1834年間組織的沙龍充分顯示了兼容並蓄的特性。他著名的周日沙龍給參與者留下了不可消除的印記,不隻是因為他的魅力和風趣,還因為他能夠跨越各種主題和年代。他的沙龍吸引了保守派,也吸引了革命派和烏托邦主義的空想家。
2003年,在聯合國安理會關於是否用武力製裁薩達姆的辯論會上,法國外長德維爾潘發表了演說。德維爾潘說,針對伊拉克政權的戰爭會導致災難性後果。哈紮吉薩說,德維爾潘這番演說無疑是法國式的,它展現的男子氣概非常魅惑,它有熱情的文采,吸取了法國公共演說最傑出的傳統,援引了理性和邏輯,圍繞衝突與和諧、自身利益與共同善、道德和強權政治等二元對立討論問題,闡述了以苦難的曆史經驗為基礎的古老智慧,顯示了以法國文化的優越性信念支持的自信的樂觀主義。這番演說也是一個轉折點,之後法國普遍主義的傳統就逐漸解體了。2012年,法國《文學雜誌》上一篇文章問:“法國還思考嗎?”但哈紮吉薩的回答是,法國一直在思考,它的知識分子傳統是該國民族認同的核心,不會被丟掉。雖然2013年法國的暢銷書是《五十度灰》和丹·布朗的《地獄》,但哈紮吉薩相信:“在麵對21世紀的挑戰時,法國人仍將是最知性的民族,會繼續產出對人類的境況優雅、深奧的抽象描述。”
“二戰”結束後不久,政治學家安德烈·西格弗裏德在給一本關於法國精神的價值的書作序時寫道:“舞台上缺少法國的話,就會失去一種理解問題的方式:一切都將變得商業化、行政化、實用化,沒有它歐洲就不再是它自己,西方世界也不再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不管它走到哪裏,法國都會引入清晰、智識上的輕鬆、好奇,以及一種微妙、必需的智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