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他已經把自己該做的做到最好,甚至第六場決戰來臨之前,ESPN花了很大的精力,企圖造勢讓他成為曆史上第二位輸了總決賽卻得到MVP的球星。
平均每場比賽,勒布朗要出場45.7分鍾,這個數字超過了他參加過的每一次總決賽。常規的3項技術統計,他每場貢獻35.8分,13.3個籃板,助攻8.8次,如果他的隊友在接了傳球以後,能把三分球命中率稍稍提高幾個百分點,或許他會打出平均“三雙”的超級數據。
30歲的勒布朗不應該場場打40分鍾以上,更不應該每場出手30次以上,要知道他在6場比賽裏麵,2場打出“三雙”,另4場眼看就要“三雙”,3場球得了40分——在籃球比賽中,這些數字是相互排斥的,就像磁鐵的同極,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總決賽開始前一天晚上,我和新浪直播組的同事們在奧克蘭一家餐館吃夜宵,開朗的值夜大叔得知我們是來轉播總決賽,就爽朗地說:“哦,我知道,最好的球隊對上最好的球星。”智慧在民間,大叔一句話就概括了總決賽的全部。
最好的勒布朗沒有失去自信,不是對勝利的自信,而是自我認同的自信。第一場他得了44分,比賽結束後,有記者問一個問題,其中有一句“這場球他們讓你得了40多分……”勒布朗正色說:“他們‘讓’我得40分?你認為是他們閃開了讓我去得的40分?”第三場球,勒布朗又得了40分,這次他“主動”說:“他們又‘讓’我得了40分……”
已經在NBA打了12年球,勒布朗懂得如何小心翼翼地與媒體相處,仔細而周全地回答每一個問題,以免被抓住把柄。但有意無意間,尤其在輸了球以後,他的內心仍然會爆發強大的反作用力,就像那個“讓我得40分?”的詰問。第五場“天王山之戰”輸了以後,他用長篇大論談騎士的不足,誇勇士打得如何好,語調因為輸球沮喪而有些平緩低沉,但其中突然冒出一句“我還是世界上最好的球員”,仿佛於無聲處聽驚雷,把在場的記者都給震到了,大部分人立刻低頭掏手機,爭取第一時間在Twitter上發出詹姆斯說的這句話。
他有資格這樣為自己下定論,沒有人敢質疑。但也讓我想起1994年中國男籃在首體打敗4名NBA球星組成的“Nike Hoop Hero”之後,當時還是“菜鳥”的莫寧抓過話筒大喊:“美國籃球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
勒布朗在他最成熟的30歲,理應得到最好的協助,但是命運像和他開了一個大玩笑,從克利夫蘭到克利夫蘭畫了一個大圈,從孤家寡人到三巨頭再到孤家寡人,12年的職業軌跡濃縮在短短兩個月的季後賽和總決賽,不知道還有沒有第二個人能承受這樣的輪回感。
賽後,他都會讓助手推來一個垃圾筒大小的塑料桶,裝滿水和冰塊,他隻穿緊身短褲,一隻腳跨進去,另一隻腳再跨進去,然後憋住氣,把大半個身子浸到冰水裏,火熱的身體和冰涼的水,把勒布朗刺激得大喝一聲:“啊哈!”這可不是陳光標的假冰水,而他要在裏麵浸泡20分鍾。他已經30歲了,要保持最好的自己,需要承受多少常人受不了的痛苦呢?
勒布朗必須是領導者
到現在為止,勒布朗離開邁阿密回到克利夫蘭,原因仍然是個謎。盡管有他團隊的官方解釋——“回家”,可我始終認為,隻有一個原因會迫使他走回頭路,那就是在邁阿密他無法控製自己的命運。
勒布朗是個天生的領袖,因為從中學開始,每個人都告訴他,他會是未來NBA最好的球員。在16歲時,ESPN就為他做了專訪,一臉稚氣的勒布朗帶著憧憬的眼神說:“我要進NBA,我要做最好的球員。”如今勒布朗具備的超群技能中的大部分,在那時候就已經非常成熟,進了NBA隻是局部的修整和提高。他過早成熟,一覽眾山小,非其馬首是瞻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