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空城遁走計——必要時候,棄無用之城以求全身而退(1)(2 / 3)

叔詹擔當守城的重任後,並沒有急著準備戰爭補給,而是派人到城裏到處發布消息,讓百姓繼續一如既往的生活,不要驚慌,不要閉門不開,像平常一樣。同時將城中的守軍把旌旗都藏起來,裝扮成老百姓的樣子,在城裏潛伏起來,隨後,他又將城門打開,顯示出一副不設防的樣子。

楚軍大舉壓境,公子元親自率領大軍前來城門吊橋前。看見大門敞開,而城中的百姓都在有規律的生活,依舊打開店鋪做生意,絲毫沒有恐慌,也沒有混亂。見此狀況,公子元不僅心中大驚:難道他們都不知道楚軍要攻進來了?不知道這樣很危險?他的一位隨從勸諫說:“難道他們是故意打開城門,讓我們沒有防備的進城,然後讓我們落入他們的圈套,裏麵肯定有埋伏。”但是,滿城望去全是百姓,沒有一個士兵,這讓公子元更加疑惑了。隨後,他繞著城池走了一圈,發現有些城牆旁邊隱隱約約地露出旌旗的旗角,看到這些,立馬肯定城中有埋伏,幸虧剛才沒有貿貿然的衝進去,要不然肯定損失慘重。

叔詹派人在城門口守著,發現楚軍並沒有進來,叔詹心理明白肯定是楚軍察覺有異,不敢進來。但是目前形勢下,援軍未到,大軍雖然中計但是沒有撤退,還是危機重重。要是楚國打探清楚城內的形勢時,那麼鄭國做什麼都挽回不了了。然後趁著天黑的時候,叔詹偽造了一份書信,派人假裝是從鄭國國內送的,又令那個信差故意露出行蹤被楚軍發現。楚軍逮住信差後,將信件交給公子元。公子元看到信件內容時,不由的倒吸了一口涼氣,齊國、魯國已經派遣大軍前來支援,明天早上就到。麵對齊魯聯軍,公子元覺得沒必要為了一個鄭國與這兩個國家為敵,於是立馬下令大軍連夜撤退,為了不讓城中伏兵得知退兵的消息,不僅讓每個士兵嘴裏都含著一塊小石頭,而馬的蹄子上都包著一塊布。一夜過後,鄭國再次打開城門時發現,城外的大軍已經撤退的無影無蹤。叔詹看到此景笑道:“這正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從此,這個計謀廣泛的用於心理戰上,一方麵是告誡人們在麵對困難局麵時,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可以從心理上戰勝敵人。另一方麵也提醒人們,在麵對強大的敵人時,一定不要退縮,就是被打敗,也不能被嚇倒。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全軍退卻,避開強敵。這種以退為進的軍事策略,並不違背正常的用兵法則。

此計謀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本意是指,事情已經發展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隻能出走。在軍事領域是指,麵對無法戰勝的敵人,為了避免受到更多的損失,隻能主動撤軍,保存自己的實力。古人在對此計謀的運用中也有很多論述。《孫子兵法·計篇》:“強而避之”。而在《吳子·應變篇》則有這樣的記錄:“不勝速走,……退還務速。”在《淮南子·兵略訓》的描述中為:“實則鬥,虛則走。”《百戰奇略·退戰》:“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爭,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在毛澤東軍事理論中,將此計謀運用到遊擊戰中所得出的結論就是“敵退我進”。

此計有如下含義:

(1)以退為進。如果在麵對敵方時,我方毫無任何優勢可言,既不能強攻,又不能堅守不出,最好的辦法就是為了保存實力,主動撤退,以便遭受更大的損失,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為了他日能夠獲得勝利,今日的退卻隻是為了更好的前進。

(2)知難而退。如果自己辦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強人所難,一味固執己見反而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