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急流勇退。是指在事情發展較為順利時,為避免災禍或是未來規劃,及時調整或是隱退。物極必反,事情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會向其反麵發展,所以在事情處於春風得意時,也要注意老馬失蹄。
簡單的可以將此計謀看成“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所以,要是能夠有把握獲得勝利,就暫時不要走。“走為上”雖然是三十六計中最後一個計謀,但不表示就是最厲害的計謀,而說,在自身處在弱勢時,不要硬拚,白白浪費自己的力氣,應該走為上計,主動撤離才是良策。但是要與一些概念分清楚,稍有困難就輕易放棄,聞風喪膽等這是一種人性的懦弱,並不是“走為上”。曆史上最早使用“走為上”的計謀的是春秋時期的晉楚兩國之間的城濮之戰
在晉國公子重耳沒有繼承王位,還在外流亡時,曾經得到楚成王的關照。當時楚成王問重耳,今日楚國待他不薄,回國以後如何報答楚國。重耳便說:“如果兩軍相遇,一定退並三舍以報此恩。”隨後,重耳得到了秦穆公的幫助,成功回國繼承王位,既是晉文公。
公元前七世紀中葉,楚國國力大增,很多諸侯國紛紛依附於楚。而宋國宋成公搖擺不定,先是依附楚國,後又背楚即晉,令楚成王非常不爽,揚言要以此為由討伐宋國。宋國得悉後,立刻向晉國求救。重耳在逃亡期間,受到宋國的恩惠,兩國也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由於宋國在外交政治上的猶豫不定,讓當時國力強盛的楚國大為不滿。第二年冬,楚國將士子玉帶領著陳、蔡、鄭、許四國聯合軍隊討伐宋國,宋成公立刻派人向晉國支援。
晉國收到宋國的求救信號,便開始召集全臣商議如果營救。後來中軍將領先軫所提出的建議被晉文公采納,便準備出兵救宋。但是晉國並沒有直接派兵營救宋國,而且派兵攻打附屬於楚國的曹、衛兩國,以此吸引楚國放棄攻打宋國而前來救援。隨後,晉國便派軍南下,先是攻下了、衛國的五鹿,之後有揮師東去,占領了斂盂(今河南濮陽東南),此地是衛、齊、曹、魯四國的交彙的軍事要地,不僅如此,還派人前去齊國,與齊國友好結盟。以至於後來衛國不僅將自己的國君趕走,還投降了晉國。
本來晉國進攻楚國的兩個小的附屬國是為了讓楚國放棄攻打宋國,結果楚國不但識破晉國的意圖,還繼續猛攻宋國。宋國抵抗不及,又繼續向晉國求救,晉文公見此舉無法緩解宋國的困境,隻能另尋他法,後又采納先軫的建議,送重金給齊國、秦國兩國,讓這兩國出麵勸說楚國放棄攻打宋國。然而,楚國並沒有聽取這兩國的勸告,仍然一意孤行。晉國見勸說失敗,就與齊國、秦國建立了軍事聯盟,以此來向楚國施壓。楚國見形勢有所改變,三國軍事同盟實力不可小覷,便命令子玉退兵,然而子玉卻不以為然,不僅不肯退兵,還勸諫楚王攻打晉國,曉以顏色。楚國先是覺得不妥,後又受到蠱惑,便同意了子玉的建議。
子玉領兵到了晉國城外,沒有立即攻城,而且派人把自己的口信先帶給了晉文公,要求晉國先從曹、衛兩國撤軍,楚軍就會放棄攻打宋國。晉文公接到口信後,和群臣商議,有的表示讚同,有的表示反對。後來晉文公就綜合了兩個陣營的意見,先是從曹、衛撤軍,勸說兩國與楚決裂,後又扣留了楚國的使者,派人告訴子玉,隻要楚國從宋國撤軍,立馬放掉使臣。
子玉見到晉文公既然如此出事,大為惱火,不僅沒有撤軍,還率領楚、陳、蔡三國聯軍進攻晉國。兩國開戰,晉文公遵守當年對楚成王的承諾,命令晉國軍隊後退三舍,於是,晉軍便駐軍城濮。此地雖處邊界,但是前有黃河,後有太行山,易守難攻。子玉率大軍前來,將聯盟軍分成三股,左軍由子西指揮,而將領子上則率領由陳、蔡兩國組成的右軍。自己則率領中軍,一起對晉國軍隊發起進攻。